■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王新根
9月23日18时,深圳启动防台风和防汛一级应急响应。这座拥有超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由此进入最高级别的防御状态。从22日晚开始停课,到23日14时起停工、停业、停市,20时起停运,再到24日16时解除“五停”措施,深圳全城备战,人人都做了一回“细节控”。
面对这场可能带来复合灾害的超强台风,深圳运用硬核科技提前研判和部署,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高效协作,市民全力配合,共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五停”落地 城市节奏的科学调整
面对来势汹汹的“桦加沙”,深圳早早地就拿出了“作战图”。
9月23日,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发布紧急动员令,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五停”措施。市民居家不出,各民生保障部门严阵以待。这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基于对台风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的精准研判。市气象台持续发布台风、暴雨红色预警,为后续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事实上,早在台风逼近前,深圳政府各部门就已迅速行动: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共排查树木超100万株,完成12.5万株加固、1680株倒伏树木清理;市住房建设局统筹做好全市在监2030个工地台风防御措施,全市2768个建有地下停车场的小区安装好防水板。
全市1.5万余名三防责任人均在岗在位,消防、海事、水务等和各类社会救援力量均安排好了值班备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在风雨前夜的争分夺秒,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细节防御 城市安全的微观保障
防御的科学性,除了体现在对风险点的精准把控上,还隐藏在身边的每个细节里。
在深圳机场,一场“飞机保卫战”在科学部署下展开。为应对强风,机场于23日20时起暂停航班运行。对于无法转场的飞机,航空公司采取了“一机一策”的防风方案:加满燃油、增加压舱物、设置轮挡,并用特制缆绳进行“系留”,将飞机牢牢固定在地面。同时,机场将高杆灯降下,廊桥完成系留,无动力设备集中归位。这一系列操作,正是民航领域应对台风的标准科学流程,确保了“重量级”大飞机在狂风中的安全。
街头巷尾,防风细节随处可见。路边的垃圾桶被放倒还用绳子固定住;商场门口堆起防水沙袋;腾讯大厦前的QQ企鹅雕塑被绑住,官方公众号还幽默发文:“额(鹅),今晚风很大”“拴Q”,引来网友一片点赞。这种用自嘲化解紧张的方式,展现了深圳人的乐观与坚韧。
市民的应对同样充满智慧和温情。有人在玻璃窗上贴出“米”字形胶带,防止玻璃破裂;还有人分享经验:把阳台的洗衣机灌满水,既防被风吹走,又能储备应急用水。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是民间智慧的体现。
人文关怀 城市温度的细微体现
在严峻的自然灾害面前,对个体的关怀最能体现城市的温度。
为最大程度保障市民安全,深圳全市开放865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供群众避险,生活物资充足,包括速食类食品40万份、饮用水100万瓶,以及折叠床、被子、衣服等生活用品。截至目前,深圳共疏散转移超30万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集中安置超5.5万人。市民可通过i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公众号、各大地图App,便捷找到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湾体育中心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赛事场馆到避难场所的转变。除了划分出休息区、医疗区、物资发放区外,还针对女性避险者的特殊需求,开辟空间独立的“女性专属区”。该区域配备独立的帐篷、女士更衣室和专用洗手间等,让女性避险者在暂住期住得更安心、更舒心。
此外,有的避难所被体贴地打造成“电影院”、“运动场”和“阅览室”。市民可以在其中看电影、下围棋、跳健身操、打一场篮球友谊赛,又或是读一会儿书;一些地铁站变身紧急避险点,现场设置了临时就餐区,应急医疗处置点……这种人性化安排,让避险市民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城市的其他角落,对于需要帮助的群体,深圳从不吝啬关爱。来深求职的网友“姜希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来深圳找工作,住在青年驿站碰到大台风,刚去超市买物资,回来碰到社区工作人员敲门送东西。”这种细微处的关怀,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真正成为人们心间的回响。
科技赋能 智慧防台的深圳实践
深圳的台风防御不仅融合了细致入微的考虑,更展现出科技创新的力量。
深圳拥有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多维立体气象观测网。从天上的气象卫星,到深港组网的雷达矩阵,再到环珠江口的S/X波段雷达、高精度地面观测网,共同织就一张从高空到地面、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网”。面对台风“桦加沙”的步步紧逼,深圳通过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和人工智能区域预报模型“智霁”,精准预测其路径和强度,为深圳市三防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部署人员转移、安排应急力量等关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深圳全市输变配电重点区域配备有超11万个高清摄像头,可实时监测区域内设备动态。台风影响期间,各区供电值守人员通过生产运行支持系统对设备设施持续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通过“智能处置”功能迅速完成故障信息收集与精准定位。
为做好“桦加沙”防御工作,深圳市急救中心制定了《涉水救护车启动应急预案(试行)》,配置了经过专业防水改装的涉水救护车,可满足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漫溢等场景的通行需求。这些车辆车厢内搭配可伸缩式救援担架导轨,便于在狭窄积水区域快速转移患者。
截至9月24日16时,超强台风“桦加沙”的影响逐步减弱,全市未接报人员伤亡信息。“五停”措施落地后,这座2000万人口的城市迅速响应,正如网友所说,实现了“一键暂停”与“一键复活”。回顾这场台风防御战,从精准的预警研判到细致的民生关怀,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参与,深圳通过各环节的紧密衔接与高效应对,守护了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展现了城市应急管理的扎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