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讯 (记者 王宇) 近日,在聚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17所高校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上,取名为“好好熬夜中午起床队”的深圳大学参赛队,成功摘下芯片应用赛道(FPGA应用开发海云捷讯杯)最高奖,成为全国获得这一重量级奖项的四支队伍之一。
向最高奖项发起冲击
暑期里,深大大族机器人实验室里灯火不息,一群学子正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集创赛做最后冲刺。他们所参与的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堪称国内高校电子类竞赛的“顶流”。大赛始于2017年,由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国内顶尖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发起,旨在培养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人才。
第九届集创赛规模进一步扩大,汇聚了来自全国517所高校共7400余支团队,基本覆盖全国开设集成电路专业的相关院校,参赛学生总数超过21000人。
面对众多强劲对手,深大“好好熬夜中午起床队”团队打起十二分精神,做足准备向最高奖项发起冲击。他们围绕赛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FPGA的多自由度机械臂精确控制系统,可以将一定数量含有不同形状和颜色图案的正方形物块,按照指定规则进行仓库至目的地的移动、拼接和还原。
试验、验证、推翻、重来……漫长的备赛过程中,这样的反复尝试已成为团队日常。也正是靠着这份精益求精、稳扎稳打,让他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将平均定位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完成对各类图案目标的稳定操作,一举夺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海云捷讯杯全国一等奖。
“小白”到“大神”进阶之路
全国一等奖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与无数次练习,也是一群年轻人从竞赛“小白”到“大神”的逆袭之路。
团队的三位成员——雷永和、蔡岱南、许晓霖,均为深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正如他们所说:团队的组建,既源于课程学习的专业延伸,也得益于导师实验室的科研氛围与培养模式。
自大二起,雷永和与蔡岱南便进入黄海明老师的实验室,在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为之后参赛奠定坚实基础。之后他们又与同专业的许晓霖共同学习了邓小莺老师开设的《数字系统设计Ⅰ/Ⅱ》课程,系统掌握了FPGA开发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方法。
在科研实践与课程学习的双重推动下,三人顺理成章地组队参加了第九届集创赛,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自项目启动以来,学院大族机器人实验室便成为了他们的常驻地点。
事实上,团队的竞赛成长之路,也是一个关于“传帮带”的故事。尹水翔是深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与雷永和、蔡岱南同在黄海明老师课题组进行学习,取得过集创赛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作为学长,他将自己在大赛中取得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团队三人。有了尹水翔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不仅确立了参与集创赛的目标,还在实验室的长期项目中逐步奠定了技术基础,并在上一届比赛中收获了全国二等奖的成绩,为本次再度参赛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