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时代发展里的“双向奔赴”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 叶亢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坐标上,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以100位亲历者的口述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四十多年的深港融合图景。这部作品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双城互动的“活档案”,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优势互补的实践手册,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启示录。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土地改革构想,香港青年在前海的创业故事,“前店后厂”的朴素合作,河套科创区的创新协同,每一段口述都折射出改革开放的突破精神、“一国两制”的制度伟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路径。在双城之间的边界流动中,书写出属于中国的区域融合答案。

一、制度破壁:改革开放的突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深港融合的起点,始于改革开放对制度壁垒的打破,也得益于“一国两制”框架下优势的互鉴互通。这种制度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100位口述者用实践试出来的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探索提供了鲜活样本。

1986年,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信报》发表《出售土地一举三得》时,中国仍处于“土地无偿划拨”的计划经济框架中。他大胆提出土地的共有权不变,而使用权、收入权及转让权可界定为私有的构想,直指发展资金短缺的核心痛点。数月后,深圳举行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拍卖会,那把从香港借来的木槌,不仅敲开了中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的闸门,更成为“一国两制”下“香港经验内地化”的标志性瞬间。张五常说“深圳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所具备的天时、地利、人和曾让我确信,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区域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一个湾区来带动,这种情况举世皆然。大家今天说起来朗朗上口的粤港澳当然是一个大湾区,而深圳无疑会成为这个大湾区的重要引擎。”

二、经济共生: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

深港经济的互动史,是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缩影。从“前店后厂”的朴素互补,到“科创协同”的生态共建,双城经济的每一次升级,都呼应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

1984年,香港商人马介璋穿越尘土飞扬的罗湖口岸,在深圳南头收购旧厂建成服装加工厂——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深港经济合作的典型图景:香港出技术、订单,深圳出土地、劳动力,“前店后厂”模式看似简单,却暗含“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深圳依托香港的国际市场通道,融入全球产业链。香港的市场经济经验为深圳的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范本。

进入21世纪,深港经济合作从“要素互补”升级为“生态共建”,这既是改革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迈进的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而如今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将这种合作推向新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区域协同方案。

三、心灵契合:改革开放的民生温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

深港融合的深层动力,从来不止于制度与经济的协同,更在于“人”的联结。医疗领域的跨境改革,堪称“一国两制”下民生协同的标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前院长卢宠茂说:“深圳是一座改革创新先锋城市,港大深圳医院自带“改革创新”基因,自成立后推出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但我们也深知改革不易,需要一个让大众接受的过程,为此深港双方作出了很多努力。”如今,香港长者可使用医疗券在深圳直接结算,“港澳药通”让救命药跨越边界。这些改革不是政策的刻意设计,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自然选择。

1984年,张明敏在央视春晚唱响《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歌词,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同胞家国情怀的集体表达。张明敏激动地说道:“我把一个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发展越来越好的企盼都融入每个音符中,努力把其中承载的爱国魂表达出来。”1997年香港回归夜,他将歌词改为“我们的中国心”。一字之变,道尽从“个体情感”到“共同体意识”的升华,这是家国同心的精神共鸣。

四、未来向新:改革开放的新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力量

深港融合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在于融入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深圳口述史》中的青年叙事,展现了“一国两制”下香港青年“根在祖国、机遇在湾区”的发展路径,印证了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的活力。

前海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环境,让香港青年的创新活力与深圳的产业生态碰撞出火花,这既是“一国两制”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实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具体体现。

第五季《深圳口述史——深港故事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照亮未来。深港青年在创新工场共同追逐梦想,双城医生联合攻关罕见病,“超级联系人”的故事在不断续写。我们看到的,正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力、“一国两制”的创造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而最好的双城故事,永远由“双向奔赴”的人们共同书写。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口述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