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心脏血管堵塞100%,手术中又遇造影剂过敏命悬一线。深圳一位50岁的资深IT工程师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赛。
七月的一天清晨,阳光已带灼意。吴先生像往常一样在公司园区遛弯——自从去年查出糖尿病,他就开始了饭后疾走锻炼。“想着多走两步,也算运动了。”这位资深IT工程师未曾想到,他人生的“bug”不是出现在代码里,而是出现在心脏的血管上。
刚走没多久,一阵剧烈的胸闷突然袭来,吴先生感到双手发麻,浑身冒汗,恶心的感觉直往喉咙里冲。万幸的是,同事刚好路过,立刻拨打了120。急救车呼啸而至,心电图检查结果令人心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脏血管惊现致命堵塞
吴先生被紧急送往最近的胸痛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冠脉造影显示,他心脏的多个血管均有严重狭窄,医学上称为“冠脉三支病变”。
其中,前降支中段闭塞100%,血管完全堵死!前降支承担心脏七至八成供血量,一旦堵塞,会导致大面积心梗,极易诱发猝死。情况万分危急。
“上台,先开通前降支!”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胡伟带领团队为吴先生行冠脉介入急诊手术,在前降支放置了一个支架,顺利开通血管。“支架一打通,我立马就感觉胸口不闷了,”吴先生回忆道,“就像堵了很久的水管突然通了。”
手术遭遇罕见过敏反应
虽然手术打通了堵塞的前降支(这次导致心梗的“罪犯血管”),但隐患仍在——吴先生的右冠中段狭窄80%,远段狭窄90%。按照治疗计划,一个月后,吴先生需要再次手术处理右冠“路障”。
心梗治疗遵循“先救命,再治病”的原则。胡伟解释:“一次性处理多根血管,不仅手术时间长、风险高,还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概率。先把‘燃眉之急’灭掉,让心脏‘缓口气’,等病情稳定后再处理其他血管。”
谁知第二次手术刚推入造影剂,监护仪突然报警——患者血压骤降至82/52mmHg,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高度怀疑造影剂过敏!继续手术很可能出现休克,危及生命。”手术立即暂停,医疗团队迅速展开抢救。
造影剂过敏意味着常规手术直接“封路”,无法放置支架。“我当时还想着,造影剂过敏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做手术了?”吴先生回忆道。面对这一挑战,医疗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决定为吴先生实施高难度的替代方案——“无造影剂冠脉介入治疗术”。
无造影剂下的生命闯关
常规心脏支架手术中,造影剂就像“荧光染料”,让血管在X光下清晰显影。而无造影剂手术,X光屏一片空白,相当于“蒙眼走钢丝”——只能靠一根细如发丝的血管内超声探头(IVUS)当“盲杖”,在血管里一点点“摸”出病变位置。
胡伟打了个比方:有造影剂像开着导航开车,路线一目了然;无造影剂像蒙眼走迷宫,先步行探路,记清每个路口标记,再回来开车通过。“每一步操作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导丝进入夹层,或误入分支血管,甚至穿出血管导致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胡伟表示,这不仅要求主刀医生技术精湛,更需要整个团队默契配合。
9月3日,胡伟带领冠心病六病房团队为吴先生实施无造影剂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成为一场“关灯探路”的过程:导丝“盲穿”,超声“记路”,“闭眼”放置支架。经过精细操作,手术团队成功在吴先生的右冠中段植入一枚支架,远段使用药物球囊扩张,解决了右冠两个堵塞的血管,全程零造影剂,手术完美收官。如今,吴先生已经康复出院,开始了全新的人生:烟戒了,饮食更健康了,每天绕着小区快走两圈。
复盘吴先生的病史,原来一切“有迹可循”:他在IT圈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是典型的“码农作息”——晚上12点后睡是常态,一天3~5根烟是标配。
那些年的“重口味”和“烟雾缭绕”早已在血管里埋下隐患。医生提醒,保护心血管需要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锻炼;保持生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