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对于吕富聪来说,这个9月格外特别,他招收了自己的第一批研究生,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自今年3月,他成为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起,他就在为自己正式站在讲台上那一刻做准备。
“深圳是我的学术故乡”
吕富聪的科研之路与深圳这座城市息息相关。2013年,从中南大学毕业的他,第一份工作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助理。那时候的南科大还是一所刚刚起步的新兴院校。在南科大工作的时间里,他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深圳对科研工作者的支持,更深深爱上了深圳的创新活力、兼容并包。
2016年,吕富聪离开南方科技大学,赴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在跟随国际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吕坚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后,他回到了深圳,在深圳理工大学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深圳理工大学‘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所以我十分高兴可以成为深圳理工的一分子,共同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吕富聪告诉记者。
独当一面应对很多挑战
吕富聪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的原子结构设计和原子制造,活性中心微环境调控,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金属催化材料,并研究结构特性对电催化、力学、光学等性能的影响、机理及新型应用探索等领域。来到深圳理工后,他积极和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希望在产业应用中开展更多研究,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从一位学生、专职研究人员变为独当一面的“博士生导师”,吕富聪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肯定是要好好准备教案,为站在讲台做好充足的准备。深圳理工的学生都是各地的高分考生,他们不仅聪明还很勤奋,课余时间也会扎根实验室,这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圳理工,吕富聪不仅要同步推进多项研究,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还要处理各类事务,所需的综合能力更为全面,这也促使他快速成长。
在深圳理工大学,本科生大一时不分专业,接受通识教育,并在6个不同方向的实验室轮转实践;大二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吕富聪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学生走进“材料”领域,了解材料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网络上有人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这有失公允。其实材料在新能源等许多当下热门领域都有应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职业前景。”
第一个教师节平凡而温暖
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该怎样度过?吕富聪选择和每个平常的日子一样——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和同事一起午餐,下班后享受家庭时光。他还给自己保留了一个独处时间,用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计划:“求学时,在我看来,教师节是向老师表达感恩与祝福的日子。而今年的教师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去思考学生的需求、感受,要去思考该如何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帮助。”
虽然教师节在秋天,一个寓意着收获的季节。但是对于吕富聪来说,他更愿意用“播种”形容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我的教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启。”在这一天,他对自己许下承诺:“不忘初心,在平凡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他希望学生“保持好奇心,对知识的好奇可以催生创造力。”
第一个教师节,他还想感谢深圳:“这是一片不一样的土地,充满着激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感受温暖,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