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实习生 罗莉铃
走进王捷的办公室,墙上的白板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他正在向前来请教的学生讲解“鲁棒优化在可信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笔尖在白板上笃笃作响,他写下一串公式后侧身询问:“这里能跟上吗?”几位同学点头,目光始终紧跟着他的笔尖。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与数据科学学院双聘助理教授,王捷还有另一个身份——9年前,他是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数学系的首届学生。9年后,2025年暑期,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王捷再度归来,加入刚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从深圳学子到深圳教师,他在熟悉的校园里,以新的角色书写着新的教育故事。
被光照亮过也想成为光
9月2日下午,王捷迎来了他在港中大(深圳)的第一堂教学课。上课前一晚几乎没怎么睡的他,一直在练习讲稿。然而,当他真正站上讲台时,“紧张反而消散了”。
他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希望让学生看到在港中大(深圳)求学所带来的广阔职业前景。这份真诚,无形中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在新时代,我希望不仅仅做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更希望成为一名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
因为王捷之所以成为王捷,也曾有老师这样引领着他。“被光照亮过,也想成为光。”王捷这样概括自己选择教师行业的初心。
在港中大(深圳),王捷遇到了对他从教影响最大的人——导师杨升浩。自大一进入实验室起,王捷就在杨升浩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杨老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连续几周在研讨室中不断提问,引导我们自己摸索出解决方案。”他称。
有一次论文截稿前夜,杨升浩把王捷叫到办公室,两人并肩坐在电脑屏幕前修改稿件,从晚上11点改到次日早上8点。熬了一个通宵的王捷,非常累。但论文顺利提交后,杨老师却又马不停蹄地上课去了。一名老师的敬业,在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王捷深受触动。“我想成为的,正是像杨老师那样尽心尽力、细心引领学生成长和探索的教师。”
结合深圳创新精神 让课堂充满活力
作为人工智能学院的青年教师,王捷大胆地将新兴技术融入传统教学。他开设的“人工智能实践”课程面向大一新生,这些学生刚结束高考,尚未具备数学与编程基础。但通过项目制学习,他们从第一节课就开始接触智能决策这一前沿领域。
“与传统方式不同,我并不是填鸭式地补全所有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先面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需要学习什么。”他引入大模型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案例式与探究式学习方法,最终以小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各小组需自主挖掘一个智能决策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这样创新的人工智能实训课程让学生直呼“好酷”。有学生在课后反馈:“这堂课跟我在高中、甚至大学里的其他课都太不一样了!”还有学生在朋友圈写道:“何其有幸,参与到这样的课堂中。”这些反馈为王捷后续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动力,他表示:“深圳是科技创新高地,我希望结合深圳本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充满创新与活力。”
这也是他当时选择回到深圳,投身教育事业的原因。在他看来,深圳的高等教育在近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不是简单复制传统模式,而是立足全球视野,融合中西教育精髓,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此同时,深圳高校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如腾讯、大疆、华为等知名企业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与落地机会,让学习和科研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能真正体验“学以致用”。
以前还是学生的王捷,会给老师送餐券表达感谢。今年,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他认为,“更像是一场宣誓,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他期望收到学生的真诚反馈,“无论是肯定还是建议,都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