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自曝育儿困境 大作家为啥送儿子上作文班?
日期:09-06
近日,著名作家马伯庸在出席活动时提及,儿子语文不好,尤其作文不行,无奈之下只能“忍辱负重”送儿子去作文辅导班,更“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许说你爸是谁。”这番话一出,“大作家也有同款难题”的感叹,迅速引发广泛共情,成了观察当代教育生态与文化心理的又一切口。
网友纷纷留言调侃:“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看来祖坟也不会一直冒青烟”“自己的娃都是送命题”,还有人自嘲道:“突然看自己儿子顺眼了一点”“英语专八的我教不了孩子一点”。马伯庸那句充满无奈的叮嘱,精准戳中了大众的笑点,也让大家忍不住分享起自己平日里育儿的辛酸与困惑。
马伯庸的发言将其拉回普通父亲的角色,分享同样“失败”的经历,无形中为普通家长提供了一种心理慰藉和焦虑释放。实际上,教育与应试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课题。熟悉马伯庸的人都知道,他常常在公开场合畅谈文学的意义,分享写作的技巧与心得。但在教育这件事情上,“知”与“行”之间却隔着一道鸿沟,理想中的文学教育注重自由表达与个性张扬,可现实里的应试要求却有着诸多条条框框。以马伯庸为代表的许多作家,其创作理念强调抓住人性、生活体验和思想深度,而当下许多作文辅导班采用的却是模板化、套路化的训练模式,这种鲜明的对比,本质上是应试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碰撞。
兴趣无法靠强迫灌输,可应试的压力又让家长和孩子“不得不教、不得不学”。或许,一个“不喜欢语文”的孩子,只是不喜欢以规定的方式去接触语文。这也促使我们反思:语文和作文的教育中,如何打开更多元化的兴趣入口,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读物,点燃更多孩子的表达热情?在当代教育体系下,写作究竟是一种应试技能,还是一种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方式?
此外,“不许说你爸是谁”这句叮嘱,藏着一位父亲深思熟虑的保护。在名人效应无处不在的今天,孩子需要摆脱父辈光环,用自己的努力建立自我认同。对于更多家庭而言,孩子的兴趣、天赋与性格是独一无二的,不会被父母的成就所定义,更难以强制改变,我们更应该努力创造“去标签化”的成长环境,珍视其个体价值独立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拥抱世界的个体,应该从“塑造”转向“支持”,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轨迹。——我爱你,与你是否热爱我所热爱的一切无关。
(深圳晚报评论员 陈仪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