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过度运动正在“摧毁”你的心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近期,多位职业运动员和健身人士接连发生心脏意外,有些甚至不幸离世。为什么看起来最健康的人,心脏却会突然出现问题?当我们在追求更强壮的身体时,该如何保护持续跳动的心脏?

强壮的外表

可能隐藏着脆弱的心

8月8日,全国健美运动健将、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刘一阳因心肌梗死不幸去世,年仅36岁。这位教育学博士长期高强度训练,生前正积极备战香港健美比赛,却猝然离世,令人惋惜。仅两天后,26岁的足球运动员胡靖在中甲比赛中碰撞后突发心脏骤停,经现场AED和紧急抢救才恢复意识,职业生涯险告终结。8月17日,蔡少芬首次公开回应丈夫张晋突发心脏病的详细经过和现状,谈及丈夫突发心脏病发作的细节不由落泪……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科主任医师张瑜解释说:“这些意外大多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这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占到猝死人群的50%以上。”

她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心脏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用久了可能会“生锈”(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剧烈运动时,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加快,可能导致这些“锈斑”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切断心肌的血液供应,最终造成不可逆的心肌坏死。

为什么经常锻炼的人反而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张瑜指出,专业运动员和健美爱好者的训练强度远超常人,这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巨大负担。特别是健美选手赛前常用的脱水、减脂等方法,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找到适度与过度的界限

在健身房里,深晚记者见到了教练李伟(化名)。刚结束训练的他擦着汗说:“许多健身爱好者认为只有‘大重量才能增肌’‘力竭才有效’,因此不断给自己增加重量。”

李伟以卧推举例解释,一方面,卧推如果没有保护,直接上大重量容易被压伤,十分危险;另一方面,因为上了大重量,会导致胸部、肩膀、手臂等部位疼痛。“他们把胸痛当作训练到位的标志,把呼吸困难视为正常反应。”李伟说。

张瑜表示,运动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不运动和过量运动都对心脏不好。长期超负荷训练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反而增加猝死风险。”

那么如何区分适量运动和过度运动?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周圣华解释说:“适量运动是在身体机能与健康状况耐受范围内,通过科学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所进行的身体活动。而过度运动是超过了自身修复能力,导致生理或心理出现负面状态。”这个界限因人而异,需要健身爱好者细心体会和把握,而不是盲目追随网络上的训练计划或模仿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有资深健身教练就提醒,健身一定要科学,量力而行,不要超负荷运动,健身顾名思义健康才是首要,形体在之后。

区分适量运动和过度运动的几个判断方法

第一,最直观的是“谈话测试”:运动时若能轻松交谈甚至唱歌,属于低强度;若能正常说话但无法唱歌,是效果最佳的中等强度,也是大众健身的主流选择;若呼吸急促到无法完整说话,则意味着已进入高强度范围。

第二,关注身体的恢复情况:如果运动完48小时仍然感觉很疲乏,或者睡眠质量下降,都是过度运动的表现。

第三,注意危险信号:运动过程中或者运动后,出现心慌、胸闷甚至胸痛,那有可能是心脏早期预警信号,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此外,过度运动往往还会出现其他警示信号:静息心率明显增高、运动后恢复时间延长、运动表现下降、食欲消化变化以及免疫力变弱等。

这些信号都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重视并相应调整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