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红色白石龙》发布,全景呈现革命斗争史诗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活动现场。本组图片由 陈建华 摄

《红色白石龙》书影。

8月28日,《红色白石龙》新书发布暨赠书活动在龙华区政府举行,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回顾了龙华白石龙片区作为华南抗日烽火中“文化方舟”“红色枢纽”的壮阔历史。

新书揭幕,再现白石龙红色过往

当天下午,《红色白石龙》一书亮相。据悉,该书由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之子曾凯平、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将军之子王勇劲分别作序,全书约35万字,分为“上篇 研究篇”和“下篇 资料篇”。

研究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白石龙片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环境,回顾了自清末以来白石龙片区人民的顽强革命抗争精神;资料篇汇集白石龙片区与白石龙红色历史有关的革命遗址、旧址,诗词、歌曲和艺术作品等,同时收录龙华区在传承红色精神方面的工作成果,既有系统的史料梳理,也有生动的历史叙事,兼具严谨性与可读性。

在赠书环节,区委党校、白石龙社区、白石龙股份公司、深圳市图书馆北馆、龙华区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亲历者后代及学生代表上台接受赠书。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书籍作为教育和宣传的重要资料,在自己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推广,让白石龙的红色记忆传颂到深圳的每一片土地。

跨地域溯源,多视角深耕文化脉络

从课题立项到书籍付梓,《红色白石龙》的诞生凝结了多方心血,更见证了龙华区对红色资源保护的系统性探索。

据龙华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工作启动以来,团队通过“多层级联动、多层次调研、多视角指导、多方位收集史料”的“四多”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的研究体系。

课题组足迹遍布全国多地,开启了一场跨越京、港、深及周边多地的“溯源之旅”。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拜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等专家,厘清文化名人大营救在中共党史中的定位;赴香港海防博物馆、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等遗址,溯源营救事件的开端;沿大营救线路实地考察皇岗、梅林坳、沙鱼涌等关键节点,梳理事件发展脉络;深入白石龙村、“小白楼”遗址、民治村史馆等地,通过走访亲历者后代、挖掘老照片与航拍图,精准定位当年游击队哨岗、医务所、兵工厂等战斗遗迹。

研究过程中,相关团队还邀请李忠杰作专题辅导报告,并对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同步联动史志、党校、高校等专业力量,先后召开书籍大纲论证会、书稿内容评审会等多场专题研讨,组建由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专家、亲历者后代构成的课题组,组织撰写学术论文《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国抗战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为研究注入权威性与鲜活性。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红色白石龙》付梓问世,既梳理了白石龙从清末抗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完整革命脉络,又重点聚焦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前沿中枢作用、白石龙会议的里程碑意义;既收录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与报刊资料,又系统整理了片区红色文化遗产名录;更以一手史料,还原了“小白楼”会议旧址、“皇帝田”武装集结地等场景背后的动人故事。

《红色白石龙》的出版,不是红色历史研究的“终点”,而是龙华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新起点”。龙华区将以《红色白石龙》为纽带,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龙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龙华力量。(高健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