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发布
日期:08-28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马君桐 通讯员 张安琪) 近日,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推出新书《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在深圳图书馆北馆报告厅举行了发布会。深圳第一部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集大成者”亮相,填补深圳客家山歌系统记录空白。
客家山歌是岭南文化的活态瑰宝,深圳客家山歌更曾书写过璀璨篇章:1959年,宝安县山歌手吴彪、薛观带入选广东省文艺团赴京演出,将本土山歌唱到北京;《歌唱蔡娇娘》《半夜鸡叫》等作品更屡获省级文艺奖项。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深圳客家山歌逐渐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曲谱、歌词记录,大量濒危曲调随老艺人离世面临“失声”风险;另一方面,本土文化活动中传唱的多为梅州、河源等外地山歌,深圳独有的地域特色山歌却“藏于乡野”。大鹏山歌融合粤语、客家话、北方话的“大鹏军语”,吸纳渔歌、咸水歌元素;龙岗皆歌以“金牡丹哪”“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啰咧”的固定衬词形成欢快韵律;石岩山歌凭借“假嗓+本嗓”切换唱法成为省级非遗……这些扎根深圳土壤的声韵,长期未被集中梳理,甚至市内的一些客家山歌研讨会、客家文化活动中未见或少见本土客家山歌,被省专家误认为深圳无本土山歌。
《深圳本土客家山歌唱腔选集》系统收录深圳福田、罗湖、盐田、大鹏等11个区(新区、合作区)的山歌,完整保留各区山歌的地域基因;全书分为四大篇章——64首“传统客家山歌”留存原腔原版,12首“改编山歌”注入现代元素,41首“新编山歌”展现时代创新,另有“山歌人物篇”记录池官华、房运良等22位传承者的故事,让声腔背后的人文记忆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选集首次以专业曲谱、标准歌词形式,将口头传唱的本土山歌“固化”,解决了长期以来“有调无谱、有词无本”的传承痛点。
这部选集的出版,是对深圳客家山歌“声音记忆”的抢救性留存。此前深圳本土山歌声腔多依赖口头传承,选集首次以权威出版物形式,为岭南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深圳地域的完整样本,推动了客家山歌传承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