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8月26日,胡野秋新作《落脚之地》全网首发,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地名随笔,更是一份关于深圳的心灵地图。
“地名里有生活的体温,我试图在深圳地名里寻找城市的灵魂。”胡野秋在接受深晚记者专访时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口流动迅疾,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每天都在闪烁,但地名在时间深处默默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生长与变化。
《落脚之地》第一篇巴登街,就是胡野秋来深最初的租住之地。对此,胡野秋表示,“这里的‘落脚之地’有双重意义,巴登街固然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深圳起点’,是我最初的栖身之所,它承载着漂泊之后的安顿,以及‘在哪儿放下行囊,就在哪儿开始生活’的生命体验。但它又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代来深建设者的共同经历。所以它的第二重意义,是城市的精神归宿,是无数外来者在深圳扎根的隐喻。”
胡野秋说,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坐标,它是一座城市历史、人文和情感的沉淀。那些听起来寻常甚至俗气的名字,往往隐藏着一段迁徙史、一段兴衰史,或一个家族代代奋斗的痕迹。深圳作为移民城市,“落脚之地”意味着千万人在此汇聚,把各自的记忆与梦想留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织就城市的文化脉络。
与此同时,胡野秋解释,地名本身只是一个坐标,它只有和人产生联系,才会真正鲜活起来。他强调,通过人物的剪影,地名才不至于成为抽象的名词,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生命故事。“深圳是人的深圳,地名只是入口,进入之后,我们迫切期待看到的还是富有烟火气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柴米生活。”胡野秋说。
地名、老村落、旧街道,像是城市留下的岁月印记。隐藏在地名背后的,是一代代人留下的脚印,这些脚印时刻提醒我们:深圳不是一座凭空而起的城市,而是由古村、山水、迁徙、奋斗共同编织而成的有机体。
胡野秋直言,“深圳一直是我的‘写作原乡’,它还远没有写完。我相信,在深圳的每个‘落脚之地’都还藏着许多未被发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