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深圳农商银行书写与特区45载共成长的金融答卷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南海之滨的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45年,是一部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改革史诗。在这部波澜壮阔的篇章中,深圳农商银行以70余载扎根之姿,紧随深圳发展脉搏,以金融之笔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浓墨重彩的画卷,成为本土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典范。

筑基拓荒:与特区工业化同频共振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出口加工”“三来一补”产业在深圳蓬勃兴起,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

作为深植本土的金融力量,深圳农商银行前身——深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始终与特区发展节奏紧密契合,以网点布局优势扎根原特区外的工业园区与社区,成为服务“三来一补”产业与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彼时,大量社区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面对社区企业“缺抵押、数据弱”的融资难题,深圳农商银行创新信贷模式,成为原特区外社区发展的“金融伙伴”——从支持原村集体经济改制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建设工业厂房,到助力其打造集生产、研发、生活于一体的“园区综合体”,深圳农商银行的信贷与结算服务,见证了一个个社区从“城中村”到“产业高地”的蜕变。

作为网点数量位居深圳前列的银行,深圳农商银行不仅为社区兴建工业厂房提供金融支持,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工业园区——ATM机在厂区点亮、社区网点扎根聚居区,为来深建设者提供存取款、代收付等便捷服务,缓解务工者办事排队难题,让金融服务成为深圳工业化进程中温暖的“底色”,也为自身积累了千万级零售客户基础。

深耕细作:以多元创新赋能经济转型

步入新时代,深圳开启全面城市化与产业升级新篇章,深圳农商银行也以更精准的金融创新,深度融入城市转型进程。

在普惠金融领域,深圳农商银行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战略重点:成立专业部门聚焦小微需求,通过单列信贷额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激发服务内生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出“微易贷”产品,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当天申请当天放款,让融资更高效;秉持“金融服务送上门”的经营传统,200余家网点化身“行商”深入园区,不断加大市场主体走访和服务对接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超52%,用金融活水滋养市场主体成长。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深圳农商银行主动转型科技金融:以创投思维重构企业评价体系,聚焦技术与成长性,4家科技专营支行获批运营,“1+4+N”服务体系覆盖全市,推出“科创金种子计划”“科技保险贷”等特色业务和产品;发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难题。目前该行已服务全市1/5科技企业,其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8%,仅2024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就服务企业超590家、金额超56亿元,连续三年居深圳同业前列。而助力基本半导体等企业从研发攻坚走向赴港上市,正是其作为科技企业成长“护航者”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绿色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深圳农商银行同样深耕不怠,积极探索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模式,推动绿色信贷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养老储蓄、理财及保险产品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同时优化线下网点适老设施,提供方言服务,推进手机银行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奋力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创新领航:书写湾区与未来建设新篇

站在深圳“双区”建设的新起点,深圳农商银行正以更宏大的视野布局未来。

科技赋能是坚实底座。从早年在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率先开发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并实现科技输出,到2025年4月第三代核心系统投产——“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的国产化路线,让系统承载能力提升2倍以上,日均交易量可超3000万笔,为服务城市发展筑牢科技根基。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深圳农商银行也不忘每一个来深奋斗者,打造的“智小窝”智慧租住平台已签约3.39万栋楼栋,服务近150万来深建设者,未来将持续深化社区服务场景,让金融更贴近民生。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深圳农商银行依托战略股东星展银行的全球化资源,构建“本土深耕+国际赋能”生态:不仅为外向型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助力深圳企业链接全球资本;更以全国首家具有“跨境理财通-南向通”资格的农商银行身份,推动跨境理财服务扩容降槛,助力大湾区金融融合。这一布局既是服务深圳“双区”建设的主动作为,更是面向湾区、走向国际的战略选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金融动能。

45载特区蝶变,70载金融深耕。深圳农商银行始终传承“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继续以更精准的服务、更前沿的创新,以金融服务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每一个阶段,为深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续写与城市共成长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