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南山教育:为全国AI教育提供样本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工智能应用在学校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南山学子参加人工智能竞赛。

学校人工智能四点半课程。

这个暑假,南山教育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南山区教育局携多项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成果精彩亮相,展示了南山教育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前瞻布局。

当产业创新的浪潮与教育改革的使命相遇,南山区教育局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早在2019年就在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布局人工智能教育。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南山区教育局以“构建面向人人的AI素养课程、实施面向差异的个性化教学、强化面向社会的协同创新、建立面向需求的保障机制”四大行动,让人工智能教育从“未来想象”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南山样本”。

构建面向人人的素养课程

让AI学习实现“随时随地”

南山区教育局深知,要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普及,就必须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AI。南山区按照“分层递进、动态更新、智能辅助”的思路,构建“课程—平台—智能体”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支撑体系,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南山教育自主研发3—8年级及高一年级的“基础—拓展—创新”三级进阶读本,并依托区域人工智能知识库+“教师智能助手与学生学伴”智能体,成功打破知识孤岛,破解师资专业化瓶颈。

在珠光小学的课堂上,“微智能体”已经成为师生的得力伙伴。每个班级“小黑板”都嵌入了微智能体,能够根据课表自动切换相应的学科智能体,形成了“双师课堂”模式。别小看这个微智能体,它对全校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当发现某位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上表现较弱时,它会自动推荐相关练习题,并生成详细的解题思路。它还会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动态调整学习计划,精准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完整性、动态更新不及时怎么办?南山区教育局构建“区校联动+AI更新”的数字资源库,由区级层面提供《读本》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源包。内容涵盖每课教学设计、课件、导学单等,真正让AI学习无缝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

实施个性化教学

让AI学习实现“深度求索”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给每个孩子提供适配的AI成长路径,南山区构建“普及—提升—高阶”三级课堂样态。

在海德学校五年级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学生正操作机械手臂抓取指定物品。他们还将编写程序为智能小车规划运动路径,在沉浸式实践中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我从信息课上了解到脑科学,‘脑控机械臂’的体验点燃了我对脑机结合的热情。”学生徐芷灵分享道。

目前,南山1至8年级及高一年级的学生都能上人工智能课程(1—2年级每学年6课时,3—8年级及高一每学年8课时)。普及教学旨在夯实基础:通识类课程以培养“技术使用者”,塑造能够驾驭AI、参与伦理构建的未来公民为核心目标,探索“师机生”三元课堂教学模式,让南山专项智能体参与支持学生个性学习。

在夯实全员基础的同时,南山更注重为具备潜质的学生搭建成长阶梯——通过专题拓展教学培育特长。南山区教育局以校本课程、社团课程为载体,提供人工智能进阶学习路径。南山区内15所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80余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工智能社团课程,占全区近5000门课后服务课程的30%。

“外脑”延伸教学更是突破边界,南山教育充分发挥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汇聚的优势,积极开展“校外脑库”计划,与辖区高校合作,开展“院士大讲堂”“双百人工智能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把校外专家引进校内“教”。

强化面向社会的协同创新

让AI学习实现“学创共进”

南山区前海创新教育集团桂湾学校的“早到集市”上,陈灏锐等学生在AI探索体验馆中与人工智能工具一起绘画、唱歌、下棋;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内1000平方米的“创客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机器人、航天、STEAM等沉浸式项目学习场域……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核心枢纽,南山诞生了腾讯、大疆等领军企业,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连续7年居全国百强区榜首,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产业活跃。南山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南山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强大创新驱动和专业支持。

南山教育构建“校企共建、 基地联动、协同创新”三位一体的社会化育人生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边界,搭建学生人工智能教育从学习到创造的资源环境。

据悉,目前南山区有40多所学校自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建成7间校企深度共建实验室,60多所学校配有人工智能教学产品,形成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矩阵。南山还建立以桂湾学校“未来创新小镇”为代表的“1+N”资源共享机制,既以1个核心创客空间带动N所周边学校,实现“一校投入、多校受益”。

如果说实验室矩阵是培育AI素养的成长土壤,那么社会实践基地集群便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为此,南山区精心打造了包含腾讯滨海大厦展厅、优必选机器人展厅等26个前沿阵地的“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群”,创新构建“真实问题—行业导师—成果孵化”的全链条教育模式。在这里,让课本上的代码逻辑、算法原理将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落地验证,真正推动人工智能知识从纸上谈兵转化为实战能力。

在拔尖人才贯通培养上,南山区联合高校实施“少年研究员计划”,构建“UGES”合作机制(高校-政府-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人才 孵化基地”,开设“科研体验营”“创新实践营”,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南山文理集团与深圳零一学院共建科创体验营,在深圳零一学院科研导师指导下,运用AI原理与工具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学生盖皓宇被选入后,与团队成员利用人工智能等知识,合作解决了机器人马达配置等问题。这让从小就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他,对科研创新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体验。

建立面向需求的保障机制

让AI学习实现“长效常新”

没有保障机制,要想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困难的。南山教育通过构建“政策引领—协同育人—校际共建—师资培育”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持续推进保驾护航。

南山区一早就从顶层设计打好政策组合拳:从“十四五”时期将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2021年出台《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及课程实施方案;2024年发布《南山区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南山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推进方案》,为人工智能普及教学的全面推进助力。

在师资培养方面,南山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各校组建“AI+教育”教研组,以点带面推动跨学科研讨,让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在各校“生根发芽”。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学校与高校三方携手,创新构建“1+1+N”学习共同体:一名高校人工智能专家+一名区域人工智能教研员+N 名一线人工智能教师,形成了“专家领航、教研员搭桥、教师实践”的良性互动。

有了专业的师资队伍,还要发挥标杆校的“头雁效应”。为此,南山区试点先行组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体,精心培育三批共37所人工智能标杆校,通过“强校带弱校、集团校联动”的协同模式,将自身的AI教育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养分。

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南山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表示,南山教育将以更大的决心与魄力,以更大的力度,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教育数字化及人工智能教育,让改革创新成为南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