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龙岗坂田街道,基于“i龙岗”的“虚拟社区”平台正精准化解城市生活痛点,重塑邻里关系与治理生态。从青年求职到孩童成长,从共享空间预约到居民才艺展示,数字力量覆盖了各类生活场景。截至目前,坂田街道在“虚拟社区”平台开放共享空间160个,发布活动超3600场,活动浏览量达158.8万次,访问量突破113.2万,“掌上便民生活圈”日益清晰。
安居暖新的“第一站”
从落脚到扎根
“住宿难、融入慢”是初到坂田的年轻人常面临的双重挑战。岗头社区以“安居乐寓”青年驿站为支点,配备简历打印与静音面试舱,提供最长15天免费住宿。“虚拟社区”实现线上全流程住宿申请,通过“团团找offer”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依托“团团来探店”等社群活动助青年融入,推动驿站从“落脚点”蝶变为青年融入与社区人才储备的“成长站”。
同样聚焦新市民,象角塘社区为新就业群体定制“第二家园”,提供“线上抢额”暑期公益课堂和“一键预约”修补服务。外卖员张师傅通过平台轻松安排孩子托管和维修事务,倍感暖心踏实。
资源活化的“金钥匙”
从闲置到共享
社区丰富的文体资源如何避免“沉睡”?四季花城社区借助“i龙岗”小程序实现18处共享空间在线预约,告别“跑空”困扰,预约率和时段利用率跃升约35%。
新雪社区以“虚拟社区”为纽带,协同马术俱乐部、幼儿园、企业等多元力量,将马文化、非遗传承等特色资源从“自有自用”转向“社区共享”,上线13个功能各异共享空间,惠及千余人次,让优质资源“活”在居民指尖。
居民自治的“能量场”
从参与到创造
“虚拟社区”的核心魅力,在于点燃居民自治的热情。岗头社区、第五园社区将爱国卫生运动、市容环境整治志愿活动搬到“虚拟社区”平台,通过“随手拍、换积分、兑礼品”,形成“参与-激励-再参与”治理闭环,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向“行动派”,以小成本撬动环境治理的大效能。
马安堂社区居民王小玲因参与“虚拟社区”课程爱上编织,作品受关注后成为公益教师,线下授课并线上组建兴趣小组,实现从参与者到创造者的转变。万科城社区的李师傅维修工坊,依托“虚拟社区”实现线上预约、进度跟踪、取件通知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服务规范透明、触手可及,累计服务约190人次。
精准服务的“连心桥”
从特惠到普惠
“虚拟社区”的力量,更体现在对特殊需求的精准回应。南坑社区针对双职工家庭托育需求,上线“我要托育”共享空间,整合资源、开放预约,构建“社区监督+机构服务+居民评价”质量体系,实现“放心托、安心托”,每周服务数十家庭,获赠8面锦旗。坂田社区联合专业机构,通过平台精准发布和预约,举办4期“阳光伴我行”特需儿童公益课堂,服务30余户家庭,90%以上家庭反馈儿童社交与融入能力显著提升。
五和社区的“少儿学堂”是普惠服务的精彩注脚。通过整合科技、语言、艺术等课程资源,提供一站式查询报名,2025年暑期开展活动126场,服务1516人次。“小禾苗”夏令营服务829人次,满意度超95%;社区鼓励学员及家长担任宣传员、助教,将教育价值延伸至公共领域。
活力商圈的“助推器”
从惠民到共赢
“虚拟社区”的效能,亦在激活社区经济中绽放光彩。大发埔社区与商圈合作推出“吃喝玩乐”惠民礼券,90张体验券带动影院上座率提升20%,实现民生获得感与商圈活力“双融互促”。杨美社区联动电动车商家发起“免费送头盔”活动,通过平台精准推送与线下宣讲结合,有效提升居民骑行安全意识,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安全治理新格局。
从青年驿站到能人工坊,从共享空间到特需课堂,龙岗坂田的“虚拟社区”实践深刻印证:当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赋能于人、成就于人,便能超越工具属性,成为重构社区的情感纽带、激发治理内生活力的核心引擎。
(李其聪 朱楠 张嘉琪 陶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