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答卷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圳市妇儿大厦内,科普活动深受孩子喜爱。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航拍洪湖公园。 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摄 选手参加深圳马拉松比赛。 新华社发 北环大道。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四十五载光阴流转,深圳从“春天的故事”里走来,在南海之滨书写了一部属于奋斗者的史诗。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厂到孕育华为、大疆等世界级企业的创新沃土,从“试验田”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创新突破、开拓进取。如今,这座“奇迹之城”以占全国0.02%的国土面积贡献超2.7%的GDP总量,以6.46%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66%的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定义产业未来。深圳用制度创新的“破冰之举”、产业升级的“突围之战”、民生改善的“幸福标杆”、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为中国式现代化交出了生动的深圳答卷。

采写:王新根 吴洁 周倩 李超 林咪玲 秦瑶 王宇 刘轶轩

统筹整理:许娇蛟

经济发展篇

用方寸之地演绎惊天巨变

从南海之滨的边陲小镇蜕变为璀璨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从敢闯敢试的改革试验田跃升为引领潮流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勇立潮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勇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谱写了一曲经济建设的壮丽篇章。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66%

深圳的崛起,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春风同频共振。1979年,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响,奏响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1980年,深圳跻身全国首个经济特区之列,从此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改革攻坚的“尖兵”。

深圳以0.02%的国土面积,孕育出超2.7%的GDP总量,用方寸之地演绎了惊天巨变——2024年,3.68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57万元的常住人口人均GDP(折合2.98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超50万家新增市场主体、447万户企业总量让这座城市成为全国创业活力的标杆。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这座城市奔腾不息的发展脉搏。

近年来,深圳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在转型之路上步履铿锵。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2万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66%,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20+8”产业集群。“深圳智造”硬核实力闪耀国际舞台。

外贸版图上,深圳已连续32年位居内地城市出口总额首位。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前海、河套等开放平台,成为推动深港合作与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

6.46%研发投入强度冠全国

深圳的发展奇迹,根植于创新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城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作为数字经济的最早践行者,深圳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腾讯在AI大模型、金融科技方面不断创新;平安集团借助智慧城市技术构建“城市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深圳5G商用场景覆盖率上全面领先全国。

创新动能的澎湃,更体现在科研投入的持续加码。2024年,深圳6.46%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冠绝全国,35.8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底气。

深圳还建设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平台: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不断涌现;鹏城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拔地而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力。

四十五载砥砺前行,深圳用数据丈量跨越,用案例见证成长,用制度创新解读“中国奇迹”。它以“不破不立”的改革锐气、“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范本。

改革创新篇

深化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标杆

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与改革魄力的年轻城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营商环境建设等领域持续深耕、大胆探索,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一系列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制度创新等全方位举措,深圳不仅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更在经营主体发展、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的标杆典范。

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5.5%

党的领导是实现深圳奇迹的“关键密钥”。深圳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圳率先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设立党组织,实现“两新”组织党建“两个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标准+”模式,建成覆盖全市的“1+10+N”三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打通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推动经济特区事业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自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以来,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落地成效持续深化,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分3批次向全国复制推广深圳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综合改革试点牵引下,深圳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取得扎实成效,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年均增长5.5%。

全市经营主体总量和

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镌刻在城市基因中的承诺,不仅是一句温暖的口号,更是通过持续迭代的营商环境改革转化为制度性保障。作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的标杆城市,深圳以众多首创性改革,让这句承诺成为每一位创业者、奋斗者都能真切感受到的城市温度。

通过“数字化赋能+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深圳营商环境综合评分连续三年居全国前三。如今,企业经营者仅需在手机上拍照对话,就可以取得营业执照。这种便捷高效,正是依托于深圳在全国创新性引入的录音录像双录签名新模式。“程序少了,办事快了”也是不少深圳“老板”办事的最大感受。深圳搭建了商事主体全生命周期“一窗通办”平台,打通了市场监管、社保、住建多部门业务系统,企业办事更加省时省事。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目前,深圳市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境内外上市公司58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全市经营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深圳用制度创新的“硬实力”托举起城市包容的“软文化”,让每个追梦者都能在这片热土上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

民生实事篇

发展硕果为民生福祉稳稳托底

深圳用45年的砥砺奋进,将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转化为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从教育就业到医疗养老,从基层治理到城市文明,这座城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在万家灯火中愈发闪亮。

让每个奋斗者

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更是文明传承的薪火。自2020年启动“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以来,深圳便按下学位供给“加速键”——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学位82.5万个。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教育改革同样勇立潮头:全国首创“每天一节体育课”,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创新实施“每周半天计划”,打开校门拥抱社会大课堂;启动“美育一件事”实践,以艺术滋养心灵。如今,2987所各级各类学校如繁星点缀城市,278.68万学子在这里汲取成长的力量。

当学子走出校园,深圳早已铺就广阔就业舞台。这里有最温暖的“欢迎礼”——应届毕业生可享15天免费住宿;这里有最给力的“创业礼包”——鲲鹏青年创业行动提供最高100万元梦想基金;这里还有最贴心的“保障网”——全国率先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纳入职业伤害保障。通过“降返补”政策为企业减负超百亿元,依托“同城通办”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此外,仅需用户指尖轻点手机,参保登记、待遇申领、补贴申报、业务诉求就能轻松搞定,深圳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97.5%基本医保参保率领跑全国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构筑起覆盖全域的医疗健康网络,970家社康中心覆盖城市街巷,实现每2万人即享一处健康驿站。伴随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落地和53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加盟,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座城市更以97.5%的基本医保参保率领跑全国,通过线上购药、家庭共济等创新举措,让325项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惠民保”已为609万市民撑起保护伞,将8种罕见病特效药纳入保障范围,年度赔付金额达2.8亿元,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圳以创新笔墨描绘养老服务的温暖画卷。全市85.5%的养老机构采用公建民营或民办模式,2099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串珠成链,6842家涉老企业共同激活银发经济生态圈。通过每两年一次的精准调研,动态调整27项基本服务清单,配合51条扶持政策,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七度摘下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文明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七度摘下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深圳,以法治与科技双轮驱动,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篇章。法治的“硬拳头”——《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给不文明行为戴上“紧箍”;无人机“文明卫士”翱翔天际,一张移动的文明监督天网,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让文明之花开遍社区街巷。“1名社工带动10名志愿者骨干”的联动模式,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基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从盐田区永安社区的充电桩改造,到龙华区“书记茶话会”化解的280件民生诉求,深圳用“绣花功夫”织就基层治理新图景。57名高级社会工作师领衔的专业队伍,与1800个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构筑起服务群众的“暖心驿站”,超400万“红马甲”活跃的身影更是让“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

文化事业篇

从文化积淀到文化自信华丽蜕变

四十五载春风化雨,深圳已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书香浸润着大街小巷,“设计之都”的创新活力涌动在创意园区,“钢琴之城”的优美旋律回荡在音乐厅堂……这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见证了深圳从文化积淀到文化自信的华丽蜕变,更彰显着新时代文体强市建设的坚定步伐。

文艺精品绽放时代光华。自2003年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连续出台多项文化产业政策,深圳文艺创作呈现井喷之势,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共有24部作品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种类、质量、数量等方面全面开花。舞剧《咏春》以翩跹武姿征服海内外观众,《月光下》的文学光芒照亮“鲁迅文学奖”,作家海漄更以《时空画师》问鼎雨果奖,让中国科幻闪耀世界舞台……这些精品力作,既是深圳文化创新的生动注脚,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服务也不断升级。1201个图书馆服务网点织就“全城一座图书馆”的知识网络,568.28万注册读者在此遨游书海;88个文化馆站与715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构建起“十分钟文化圈”,让艺术之美触手可及。每年百余场全民艺术季活动掀起全城文艺狂欢,市、区、社、企、校联动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滋养每位市民的心灵。

体育强市谱写奋进新篇。在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征程上,深圳以赛事为媒、以健身为基:高水平国际赛事接连落户,体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体教融合培育体育新苗,奥运健儿频传捷报。从传统项目到电竞、低空等时尚运动,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深圳正以全方位的体育生态,塑造着“活力之城”的鲜明品格。在这片热土上,文体事业相得益彰,共同书写着城市文明的新高度。

生态文明篇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融入市民日常

盛夏的深圳,山海相映成趣。蜿蜒的绿道在层林叠翠间穿行,红树林湿地候鸟翩翩起舞,西涌海岸萤火与星光交相辉映……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这里是一座生机盎然的“生态博物馆”。2234种野生维管植物与551种陆生脊椎动物在此和谐共生。随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140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见证着深圳守护自然的坚定决心。

这里是一幅“千园之城”的锦绣画卷。从“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骨架,到智慧公园系统的创新应用;从24%陆域和19%海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到3600公里绿道编织的绿色网络。1320座公园如明珠般点缀城市,27个自然保护地构筑生态屏障,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

这里更是一方绿色发展的创新沃土。深圳以“降碳贷”、碳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推动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走低。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PM2.5浓度常年保持优良水平,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着“双碳”战略的深圳实践。

山海连城处,万象更新时。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圳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