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贝如何从小作坊逆袭成千亿“宝都”? 深南大道藏着发展密码
日期:08-23
■ 深圳晚报记者 王雅萍
实习生 刘梓涵
暮色中的深南大道,车灯织成的金色丝带沿着深圳的“脊梁”延伸。从1979年的7米碎石路到1993年的“七项全国之最”,这条道路的变迁,正是深圳经济特区从边陲小镇向国际化都市跃迁的生动注脚。今天,深圳晚报主办的“WE WAIK深爱这一路”地标打卡活动在罗湖、福田、南山同时举行。
在深南大道的脉络里,水贝——这个藏在罗湖的片区,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特区的成长故事:它从改革开放后的“前店后厂”作坊集群起步,用几十年时间成长为“中国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更孕育出周六福、周大生等知名品牌,成为深圳产业升级的样本。
水贝的崛起,从一开始就与特区的建立同频。改革开放后,深圳利用对外口岸贸易的便利,为水贝珠宝产业的萌芽提供了土壤。1410年建村的水贝村,在特区建设的浪潮中,凭借“近口岸、通市场”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像周六福珠宝董事长李伟柱这样的创业者——2002年,他从汕头潮阳来到水贝,敏锐洞察到水贝的“未被挖掘的资源”,随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在这里创立珠宝镶嵌厂,开启了与水贝的共生之旅。
彼时的水贝,还是旧工业区的青涩模样:300多家小作坊挤在低矮厂房里,铁门锈迹斑斑,空气里弥漫着金属熔化的气息。2004年,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建成,政策、人才、市场等要素加速聚集,“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悄悄成型。
当深圳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水贝的“蜕变”也随之启动。旧厂房被夷为平地,金展国际珠宝广场等高楼拔地而起;小作坊渐渐长成企业,原创设计取代了简单加工,3D打印技术走进车间,直播间里的主播举着古法金镯向全国观众展示纹路。这种变化,恰是深圳产业升级的缩影——水贝不再是“珠宝加工厂”,而是形成了涵盖“创意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套-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生态系统。
今天的水贝,早已不是“小作坊聚集地”。这里聚集着7000多家企业,近50个自主珠宝品牌,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7栋楼联通全国最大珠宝市场,开通了全市首条“黄金”航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珠宝首饰制造中心、物料采购中心。
这一切,都源于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的精神——水贝没有停留在加工制造的舒适区,而是主动拥抱创新:智未来首饰公司建立中国珠宝业首家工业4.0智能工厂,用CNC精雕自动化生产线提升效率;企业将3D打印、直播等新技术引入车间,让“古法金”“国潮设计”通过线上渠道走向年轻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