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讯 (记者 林涛) 48岁的陈女士曾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然而11年后,她的“心门”再次“生锈”,生命危在旦夕。近日,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人外科病房团队为她实施了一场被称为心脏手术“天花板”的“改良Commando手术”,不仅拆除了“故障门”,还扩宽“门框”。
两扇“故障门”威胁生命
一年前,陈女士发现自己的体力急剧下降,连炒菜、爬楼梯都成了“挑战”。她曾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严重病变,11年前置换的机械瓣膜如今因血管翳增生而狭窄,血流速度远超正常值。心脏为了维持供血,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她出现胸闷、气短、水肿等症状,面临猝死风险。
血管翳是机械瓣膜植入后的常见并发症,类似于“门轴生锈”,会逐渐阻碍瓣膜开合。更棘手的是,陈女士当年植入的瓣膜尺寸偏小,血管翳的增生让本就不宽敞的“心门”雪上加霜。超声结果显示,她的主动脉瓣血流速度高达5.2m/s(正常应<3m/s),二尖瓣血流速度也达到2.4m/s(正常应<1.5m/s)。这意味着,心脏泵血效率极低,生命岌岌可危。
面对病情,陈女士一家辗转广东多家医院,最终决定前往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求治。陈女士的儿子说:“砸锅卖铁也要治,妈妈还想看着我们结婚。”这份坚定的求生信念,成为陈女士挺过手术的最大动力。
“拆旧门、扩门框、装新门”
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无法解决陈女士的问题——她的“门框”(瓣环)太小,必须扩大后才能植入更大号的瓣膜。为此,该院成人外科病房副主任赵栋团队决定实施高难度的“改良Commando手术”,即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环扩大重建术。这一手术被称为心脏外科的“天花板”,因其操作复杂、风险极高,目前仅少数大型心脏中心能够开展。
手术分为四大关键步骤:首先是“拆旧门”,即切除原有的病变瓣膜;其次是“扩门框”,将狭窄的瓣环扩大;接着是“巧缝衬裙”,用人工血管制作“裙边”加固新瓣膜;最后是“装新门”,植入更大号的机械瓣膜。其中,最危险的环节是二次开胸——由于陈女士曾接受过心脏手术,心脏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
赵栋介绍,传统Commando手术需用多个补片重建心脏结构,而团队采用的“衬裙”技术简化了流程,降低了出血风险。最终,陈女士的主动脉瓣从21号扩大到24号,二尖瓣从25号扩大到29号,血流速度恢复接近正常值。
出现“信号”要警惕
术后,陈女士在ICU恢复顺利,很快转入普通病房。醒来后,她第一时间感受到心口“大石头”消失了,呼吸变得顺畅。
医生提醒,心脏瓣膜病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患者需提高警惕。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活动后疲劳气喘、不明原因的面部或四肢水肿、心跳异常加速甚至晕厥等。尤其是曾接受过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并定期复查,以防血管翳增生或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