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凌晨2时,广东省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里,监护仪的滴答声此起彼伏。吴秀椿轻手轻脚地为患者整理被角,仔细查看仪器上的数据,不时在记录本上写下几笔——这份需要极致耐心与专业度的护士工作,是她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后的选择。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2025届9566名专科毕业生中,像吴秀椿这样找准职业方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这个毕业季,有人循着专业轨迹进入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深耕技术,有人带着服务意识走进事业单位践行职责,也有人揣着创业构想开起公司、打造自有品牌……这群年轻人以各自的方式,在职业赛道上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不止于课本
把职场本事教到手上
“深职大的课总在跟着行业需求变,课程常换常新,教的东西和企业用的能完全对上。”在吴秀椿看来,深职大的课程有极强的实用性,尤其是护理学导论里讲的礼仪礼貌和人文关怀细节,让她明白在医患关系中,得先通过良好体态等细节树立形象、获取患者信任;而基础护理学更加注重临床护理技能,内外科侧重临床思维训练,病情观察。“这些临床硬知识不光是保命的本事,更是对患者家庭的一份责任。”
深职大有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几年来,已经帮助4200多个学生提升了技能,找工作时更有底气。同样是今年毕业、商务英语专业的王珮如就从这样的培养模式中受益,她如今从事新媒体商业营销赋能和影视策划工作,看似和专业关联不深,实则离不开当年的积累。“专业里的品牌营销课讲了很多宣传干货和企业案例,商务英语课还会通过真实情景模拟,让我们学透品牌宣传和各类沟通技巧。”王珮如回忆,小班分组练习、企业家进校开讲……这些帮助她拓展了商业认知,成了现在工作的底气。
不光这样,深职大还和华为、比亚迪等一起办了15个特色产业学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特别实在——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到了企业马上就能用。老师带着在真实项目里练手,课本上的知识转眼就变成了手上的技能。”王珮如认为,这些安排看似平常,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出去,不光有文凭,更有能直接上手干活的真本事。
不止于择业
把职场支持落到实处
就业方面,深职大给2025届毕业生铺了条宽路。目前在一家科技公司电控部担任电气助理工程师的李政瑜对此深有体会。这个曾在校企合作项目里泡了大半年的年轻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完成设备调试。“当时合作公司带着我们做真实项目,还特意为我们这类有校企合作经历的学生开了专场招聘会,老师推荐我去面试,实习期过了就顺理成章留下了。”
这样的机会并非个例。深职大全年先后组织了18场招聘会,覆盖综合场、行业专场及校企合作专场,2200余家企业带来55000余个岗位,为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毕业生搭建了精准对接的桥梁。
吴秀椿也在这条“宽路”上找到了方向。去年10月校园双选会,410多家优质企业“摆摊”,近1.2万个岗位涵盖各行各业。人群里,吴秀椿攥着按职业规划课所学打磨过的简历,反复核对岗位要求。经过现场咨询和面试,她从2000多份简历中脱颖而出,拿到了理想的offer。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学校更是坚实的后盾。毕业生王珮如的办公桌上,自创的媒介公司刚签下的宣传片合同还带着油墨香。这个从大二就捣鼓创业的姑娘,公司场地是学校给的免费卡位,水电全免不说,学院的微电影、文创产品,都是学校递来的“第一单”。“是学校扶着我们站稳了第一步。”王珮如说。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5届毕业生去向数据
深职大2025届专科毕业生9566人,毕业生去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就业行业覆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金融、传媒等领域。
为助力毕业生就业,学校先后组织了18场招聘会,2200余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55000余个岗位;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场双选会,含华为、比亚迪等共410余家企业提供近1.2万个岗位。
学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近年来已陆续培训4200余名学生,助力其提升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故事
柳健坤 “实干”让他在职场站稳脚跟
从深职大走出的柳健坤,如今已是深圳双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经理。他的职场之路,从大二那年的实习便已启程,而真正让他快速成长的,是在优必选实习时攻克的一个职业大学AI专业建设项目。
那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对接的职业学校对智能机器人专业落地方案提出要求:既要贴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又要适配学校现有设备与师资,甚至实训课程的课时分配都要精确到每周,且需在半个月内拿出最终方案供评审。
面对紧迫的时间和繁杂的需求,柳健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白天跟着导师跑学校调研,晚上回办公室对着电脑反复修改方案。一天深夜,他发现设计的实训模块与校方设备存在兼容性漏洞,可能导致学生实操时程序卡顿。尽管已熬了两个通宵,他还是咬着牙重新核对参数,寻找办法。
关键时刻,深职大学习经历给了他灵感。他想起自己实训经历,于是将课程模块拆分为“基础操作+进阶创新”两部分:基础部分用校方现有设备,进阶部分对接优必选机器人实训平台,既解决了兼容性问题,又保留了产教融合特色。
这份付出最终得到了认可。评审会上,校方负责人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个方案懂我们职业教育的痛点。”那一刻,柳健坤觉得所有熬夜都值了。
如今的柳健坤,已从亲力亲为的执行者成长为能带团队的管理者。而他迈出的每一步,也都印证着职校生“实干”二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