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马佳丽/文 陈玉 严文婷/图
2月26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市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外贸发展和基层治理等领域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同日举行的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来自不同界别的六位市政协委员走上通道,围绕科创、教育、青年交流、人才培育等话题建言献策。
代表说
市人大代表郭滨刚:
深圳人工智能有巨大发展潜力
“2024年深圳市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达36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800家。大量企业的集聚有利于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市人大代表郭滨刚认为,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谈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未来,郭滨刚充满信心。他说:“深圳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渠道筹集了45亿元资金,用于降低民营科技企业获取算力模型的成本和前期开发的投入。未来,深圳还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加速发展。”
市人大代表钟观宜:
适度加大对供应链大企业的扶持
作为关注供应链产业领域的市人大代表,钟观宜今年关注落点在外贸进出口领域。她说,2024年深圳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今年,她建议从“稳、降”方面,推动深圳外贸取得更大的发展。
钟观宜建议政府加大政策力度,保障供应链大企业稳定发展。“深圳已有10多家300亿以上规模的供应链公司,凭借自身规模优势能在稳固外贸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钟观宜建议,政府在做好中小供应链企业扶持的基础上,未来也要适度加大对大规模供应链企业的扶持。
此外,钟观宜还建议降低供应链企业融资成本,将供应链行业纳入“普惠金融”优惠利率范围。对供应链行业加大贴息力度,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市人大代表许少琼:
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创新实践
作为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老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市人大代表许少琼扎根基层29年。在代表通道上,她讲述了自己如何肩负人大代表责任,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创新实践。在日常工作中,许少琼创新了“三员一链”的工作机制,联动辖区居民、企业、商圈及新就业群体,聘请他们担任义务联络员、监督员和宣传员,拓宽了群众参与民主治理的渠道。
“在履职过程中,我始终秉承着为民发声、急群众所急的信念,当好民声民意的‘信使’,搭好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心桥’。未来,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更多基层治理中的问题,为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力量。”许少琼说。
委员议
邓文俊:
以“AI+智造”驱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市政协委员邓文俊提出,深圳应以“AI+智造”驱动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
邓文俊建议从三方面破局:首先,要开放应用场景与数据共享,并建立安全可信的流通机制,让企业敢用、会用;其次,要设立专项基金和AI转型服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与青年创业,为能够孕育颠覆性创新的小企业“撑腰”;此外,还要构建风险评估和伦理规范体系,筑牢AI安全防线,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
罗灿:
联动高校实施“订单式”培养教师
市政协委员罗灿建议构建“优速通”培养模式,破解中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难题。
“优”在协同育人,她提出联动高校实施“订单式”教师培养,并邀请科学家、院士担任“科学副校长”;“速”在课程革新,通过“沃土计划”将深圳变为实践课堂,为特质生定制成长路径;“通”在资源整合,推动大学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联合企业开发真实科研项目,构建家校社联动的“教联体”。
郭晨:
借助AI技术打造“科技驱动型都市农业”
市政协常委郭晨提出,深圳应借助AI、物联网等技术,突破土地约束,打造“科技驱动型都市农业”。
郭晨建议,结合深圳“第六立面”城市更新,在屋顶、地下空间等立体场域建设智能化植物工厂,通过环境控制、机器人种植等技术实现高效生产。同时,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供应链,让市民吃得更新鲜、更安全。
周灿明:
搭建多元平台推动深港青年双向奔赴
深港青年是深港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市政协委员周灿明提出,要持续深化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
周灿明表示,2025年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将重点推动深港青少年交往更广、交流更多、交融更深,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搭建多元学习平台;二是深化文体交流合作;三是强化社会实践联动。推动深港青年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徐晓萌:
将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纳入深圳市人才体系
市政协委员徐晓萌指出,深圳市现有社会组织10498家,从业人员17.8万人,深圳社会组织人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但薪资待遇与高素质人才需求不匹配,面临“难引进、发展慢、留不住”的困境。
徐晓萌建议:第一,将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纳入深圳市人才体系;第二,搭建社会组织人才服务平台;第三,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社会组织人才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让社会组织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戴纪锋:
打造“深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
市政协委员戴纪锋建议以“产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打造“深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育人”效果。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每年开展大赛;第二,强化大赛牵引作用,引导高校师生投身关键技术攻坚和创新技术落地;第三,搭建产学研需求对接信息平台,确保参赛作品贴合产业实际,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