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晚报记者 任宪平
记者从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深圳市财政运行平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均实现平衡,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占比居全国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4.7亿元
收入结构居于全国最优水平之列
2024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4.7亿元,其中,中央级收入6320.5亿元;地方级收入3914.2亿元。地方级收入中,税收收入3265.1亿元、非税收入649.1亿元,税收占比达83.4%,收入结构居于全国最优水平之列。
深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14.2亿元,加上一般债收入和各类转移性收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573.6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0.9亿元,加上一般债还本支出和各类转移性支出,支出总计5573.6亿元,收支平衡。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0.9亿元
充分发挥惠企利民效能
2024年,全市财政系统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促进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一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财税部门积极牵头谋划收入组织工作,依法依规加强税收征管,全力争取增值税免抵调库指标,推动按照“宝地宝用”原则加大土地出让力度,积极稳妥推动市区两级政府资产资源盘活。二是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加快财政奖补政策兑现,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0.9亿元,以更大力度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工作组织,全年共收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569.7亿元,其中直达资金52.5亿元、充分发挥惠企利民效能。
民生支出3156.7亿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近七成
2024年,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67.2%。一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保等优质资源供给,全市教育支出1020.55亿元,加快基础教育学位建设。突出量质并举优化基本医疗服务补助考核机制,出台我市普惠托育机构补助政策,支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出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细则,扎实民生保障网。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出台我市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构建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叠加运用市区财政资金、专项债、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和城中村改造。三是完善公用事业财政补贴机制,引导公交企业优服务、提效益,促进污水收集处理“双转变、双提升”。
累计撬动银行贷款829亿元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2024年,深圳财政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全力保障重大部署落地见效。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深港澳科技融合发展。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产业引导基金体系联席会议机制,总规模51亿元社保基金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落户深圳,与平安集团合作设立100亿元险资基金正式落地。更好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用好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融资担保基金,资金池累计入库贷款2.4万亿元、涵盖34.2万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担保基金累计为4.12万家企业提供再担保增信支持,累计撬动银行贷款829亿元。
新增债务限额760亿元
推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和消费
2024年,财政部共下达我市新增债务限额76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务限额751亿元、增长21.5%,建立债券支出使用调度通报机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有效发挥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此外,境外发债实现新突破,成功在香港发行7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推出地方政府首只中长期离岸债和首只低碳城市主题绿色债,平均发行利率2.3%,为深圳基础设施建设筹措长期低息资金,订单倍数达6.9倍,体现了投资人对深圳信用实力的充分认可,市财政局连续两年荣获国际认证机构颁发的“杰出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发行人”奖项。
今年全市科技支出预算382.5亿元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预算安排382.5亿元,通过足额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其中,将继续安排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机构围绕数学、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力发力、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2025年,全市计划安排产业经费236.3亿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项资金+产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