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现场。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晚报讯 (记者 赵伟君) 2月20日,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作为影视行业的“开年第一会”,逾2000位行业精英齐聚一堂,探讨变革与发展。开幕式上还发布了《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通过翔实的市场数据,提出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
活动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协办。当天,郑晓龙、侯鸿亮等9位行业大咖做了精彩主旨演讲,围绕“迎接‘剧’变,变与不变”的主题,透视影视行业全新航向。
持续整治天价片酬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刘建国在致辞时表示,2024年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值得骄傲的一年,在精品制作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成果丰硕,《西北岁月》《我的阿勒泰》《繁花》《庆余年》《玫瑰的故事》《山花烂漫时》等作品,不断掀起追剧热潮。同时他也表示,广电总局要巩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成果,持续整治天价片酬、畸形审美、饭圈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摆脱“流量思维”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侯鸿亮表示,电视剧作为时代情绪的纽带与精神的刚需,必须回归内容本质,关注观众需求。平台与制作公司需转变思维,摆脱“流量思维”与“长短之争”,注重剧集的叙事深度与社会价值。他还以《哪吒2》《黑神话:悟空》为例,印证青年创作者正以破界之力,为行业注入全新可能。“电视剧行业需要更多具备创新思维的年轻创作者、技术者和管理者,通过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制作等手段,提升视听品质与生产效率,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赢。”
加强微短剧监管
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会长郑晓龙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剧的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形式,迎合了现代观众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容深度不足、同质化严重以及低俗化等问题。他强调,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是创作成功的关键,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影视剧创作应保持故事内涵与复杂性,注重内容质量,避免盲目跟风。当前部分微短剧存在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对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他呼吁加强监管,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影视作品朝着精品化、健康的方向发展。
反对唯“流量论”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强调,好剧不仅要具备艺术价值,还要兼顾商业价值,并反对唯“流量论”,提出通过剧本质量、演员选择和成本控制等多个维度提升作品质量和市场回报。演员的选择更注重角色的适配性和投入度,而非单纯的流量和市场热度,这些都为提升作品的艺术性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