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课间15分 快乐100分

日期:02-20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荔林小学学生玩打地鼠游戏。

▲荔林小学学生在跳绳。

▲和美小学学生玩跳格子游戏。

和美小学学生打篮球。

■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实习生 秦悦/文 严文婷/图

新学期开学以来,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和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和美小学里,一场“课间革命”正悄然发生——这两所学校率先将课间时长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走进校园,下课铃一响,走廊、操场瞬间变成欢乐海洋。跳绳、打乒乓球、玩打地鼠游戏……课间里,校园的笑声多了,奔跑的身影也多了。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明确要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鼓励学校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深圳不少学校积极响应,深晚记者走进学校,一睹15分钟课间休息带来的欢乐场景。

延长5分钟 师生都很开心

“嘟——”随着下课铃响起,荔林小学瞬间化身为欢乐的海洋。在走廊空区,一场激烈的“封神榜”跳绳挑战赛正火热进行。

“加油!加油!”三(1)班的小观众围成一圈,扯着嗓子为参赛选手加油。只见参赛的刘诗涵同学,小脸涨得通红,手中的跳绳飞速舞动,双脚如同装了弹簧一般,快速地跳跃着。一旁负责计数的体育老师紧盯着跳绳,手指不停地记录着数字。“哇,已经100个了,刘诗涵太厉害了!”围观的同学发出阵阵惊叹。场边休息区,刚结束比赛的陈萱林喘着粗气,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现在课间有15分钟,不仅能玩,还能挑战自己,太好玩啦!”

在楼下的空地上,三(6)班的孩子正在玩打地鼠游戏。扮成“地鼠”的孩子机灵地从“地洞”里探出脑袋,负责“打地鼠”的小朋友全神贯注,手中的“锤子”高高举起,一旦发现“地鼠”露头,迅速落下。几轮下来,三(6)班的段嘉淇额头出了一层薄汗,“以前的课间时间好短,没玩一会就要上课了。现在我一下课就下来玩儿,游戏都能玩好几轮,太开心了。”段嘉淇称。

和美小学的走廊上,一(3)班的孩子正在使用摸高器。“大家一起跳,看看谁摸得更高!”同学纷纷奋力起跳,小手努力向上伸展。“我摸到了!而且比你们的都要高。”一旁的肖可珵兴奋地喊道。

老师也放松了起来。教龄29年的荔林小学教师潘莉丹任教音乐,因为教不同年级,要在不同教学楼穿梭。“以前上完课就急着赶去下一个班级,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现在我能调整好状态再去上课了。”潘莉丹笑着说道。

确保课间活动 老师不能拖堂

《通知》明确,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在此背景下,深圳不少学校积极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为了让该制度顺利推行,学校考虑了很多。

开学前,荔林小学召开三轮会议,制定了三版方案,讨论课间延时的可行性。该校副校长王广春介绍,学校从多个方面为课间延时提供保障。在师资配置上,学校加大了体育老师的投入,保证有专业教师指导课间活动。场地设置方面,学校对校园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为了确保课间延时能够落地见效,和美小学明确要求老师不得拖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间活动。学生成长部负责人易彪雄介绍,在后勤保障上,学校购置了适合课间活动的体育设施,如摸高器、跳房子道具等,为学生的课间活动提供了四种游乐设施。

课间延长了,安全是学校重点考虑的方向。和美小学每个班都配置1名体育课代表、4名体育委员、4名安全员,既保障学生安全,又能让学生参与到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荔林小学制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并从课间游戏设计上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游戏。

黄金15分钟 重塑课间时空

课间时间调整为15分钟后,校园如今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校园图景。家长对学校做出的改变表示赞同。

荔林小学四(7)班谢明翰的妈妈欣慰地表示:“只有孩子玩得彻底,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感谢学校对孩子身心的关怀,孩子在‘加长版课间’里会玩会放松,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节课中,为学校的决定点赞!”

家长透过孩子也看见了更多的“风景”。和美小学五(2)班的栗尉文妈妈发现,孩子会主动和她分享课间的点点滴滴,比如班级玩了什么游戏、谁输谁赢,“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不仅变多了,还更活泼了,希望学校能一直保持这样的课间安排!”

荔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安亚宁认为,“让学生喜欢学校,要先从喜欢课间开始。”他认为,更长的课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锻炼,缓解长时间坐着学习带来的身体疲劳,预防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

南山区教育科学院体育教研员郑含斌认为,《通知》对提升学生体质、降低近视率大有裨益。学生课业负担重,延长课间能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走出教室,这对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都非常关键。目前政策刚刚推行,各学校都在探索,还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模式。“把10分钟变成15分钟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探索,但究竟怎样做最合理、效果最好,还需要更多学校通过实践来验证。”郑含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