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晚报

刘坤德:从特区“拓荒牛”到公益“点灯人”

日期:02-09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刘坤德 受访者供图

■ 深圳晚报记者 秦瑶

日前,2024年“广东好人”发布暨文明实践成果汇报活动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当助人为乐类“广东好人”名单揭晓时,刘坤德的名字被高声念出,现场掌声雷动。这位七旬老人,用半生践行公益坚持,将深圳“拓荒牛”精神从建设工地延续到关爱退役军人的公益战场,成为新时代城市文明的鲜活注脚。

1966年,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在嘉峪关成立时,18岁的刘坤德是从9600名新兵中选拔的9面军旗的18名护旗手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坤德带领战友们转战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建设的首批“拓荒牛”。

2007年的白内障手术,成为刘坤德人生的转折点。术后重见光明的瞬间,他想到的却是:“还有多少战友在黑暗中挣扎?”自此,这位昔日的“拓荒牛”转身成为公益“点灯人”。他匿名捐款为甘肃、贵州、广东三地400余名困难群众完成复明手术。

此后,他还联合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发起“拓荒牛复明基金”,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带动社会力量筹资近百万元,帮助18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2019年,刘坤德捐出200万元,联合战友发起“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将公益范围从两万名基建工程兵扩大到全市十万名退役军人。在他的带动下,企业募集善款超500万元。基金成立三年,累计帮扶困难退役军人1700余人次,开展活动80余场,覆盖上万人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机制创新。基金联动300余家企业成立“关爱共同体”,形成“政府倡导+基金会搭台+社会参与”的深圳模式。2023年,该模式被写入《深圳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蓝皮书》,成为全国样本。

2023年,两万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刘坤德策划了“8+1”致敬行动。他更致力于让历史“活”起来。他资助出版《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还出资创作歌曲《追梦老兵》,甚至将战友名录入藏军事博物馆。

2021年,他推动建设的“深圳拓荒史展厅”对外开放,这里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老兵们的“关爱综合体”。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占恒认为:“刘坤德让‘拓荒牛精神’突破了时代界限。他证明,奉献不是过去的荣光,而是持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