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园
由深圳市政协文史委领衔编撰的《深圳文史2024》,既是政协文史工作中一个品牌项目的延续,又以其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问题意识和理论偏好重新定义了一座城市文史编年专辑的书写框架与人文厚度。
以空间为媒
讲述城市历史变迁
与通常的城市史志编写以时间为轴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的线性“记录”模式不同,《深圳文史2024》的结构是以“空间”为媒,在深圳这片土地上,选取了不同面向上各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场馆,来讲述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相比于《深圳文史2023》同时聚焦历史变迁、四大古墟、非遗传承、本土方言、特色美食五大专题板块的平行性叙事,《深圳文史2024》选择了以单一的“空间”视角为全书提纲挈领的结构方式,以关注视角的简洁性体现了理论概括上的成熟度,以及在更广博的视野下向城市历史纵深开拓的非凡自信。
全书分为历史遗存、深圳地标、传统村落、特色学校、文体设施和特稿六个部分。正如编撰前言中所表达的文化自觉:“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石头写成的史书,通过建筑讲述城市历史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文史资料路径”。这种思路与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那本著名的城市文明史著作《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的思路不谋而合。用石头造成的房屋是道地的人造物,它为人类的肉身既提供了隔绝于自然灾害的保护,又是人类不断创立的文明与秩序的承载,是抽象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人类所有故事得以发生的基础。肉身与石头的关系,决定了人类故事得以发生的方式,也反映了在一片土地上文化演化的进程和跃迁密码。
也正是以空间和场所为坐标来观察,我们得以通过大鹏新区咸头岭村的咸头岭遗址窥见珠江三角洲的远古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生活以及与周边广西、湖南地区的文化交流,这足以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明史往前推了7000-6000年。而坐落在南山区赤湾村旁的赤湾天后宫,经过文献整理与故事钩沉,方知其作为深港地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新安八景之首——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拥有九十九门的天后宫庙曾占地九百余亩,因与郑和下西洋的密切关系而被载入史册,而由郑和开始的“辞沙”——官方祭祀天后的海祭仪式,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载于史料的官方海祭仪式……
以丰满故事
见证深圳“来时路”
另外,基于对民间村落叙事所彰显的历史韧性和人类生活多样适应的重视,《深圳文史2024》专辟了一个“传统村落”板块。这其中包括: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后被誉为“改革开放示范村”的南岭村;“庚子首义”发生地三洲田村;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渔民村;中国农村股份制改造第一村万丰村;由文天祥后人聚居的古村落凤凰古村等。
当然,深圳的宏伟地标建筑、桃李芬芳的高校和教育名片——深圳中学,穿越历史的剧变从凤冈书院脱胎而成的南头中学,还有承载了来深创业移民们文化生活和梦想的各大文化设施,以及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的深中通道,都更加是这座城市从无到有、持续创新迭代而得以写在功勋章上的伟大奇迹。这些凝固在“石头”和建筑当中的一个个工程奇迹、模式奇迹、记录奇迹,将“奇迹之城”的称号具象化了,例如:国贸大厦3天一层楼定义了“深圳速度”,新时代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则被美国探索频道《建筑奇观》栏目诠释为深圳企业与国家经济改革的缩影……通过一个个充满血肉的故事和回归到历史现场的写作方式,《深圳文史2024》让我们得以再次从文字中亲历深圳之所以成为如今之深圳的来路。
《深圳文史2024》发心于中央领导所提倡的“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意在“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视野宏阔,立意高远。在对这片土地上新旧“石头”与建筑场所的史料爬梳、故事讲述中,让我们得以借助“空间”的视角,重温历史多重叙事的在地余温。在对石头与人事的幽微索引中,期待诸位读者皆能各取所需,从中探索出驱动时代车轮得以持续滚滚向前的跃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