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门日报

江门中微子实验推动科学普及与人才培养

日期:10-04
字号:
版面:第A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昨日,广东江门开平金鸡镇打石山地下700米处,4万多只光电倍增管如星河倾泻,捕捉中微子。“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负责在现场取数的成员,要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取数据;做网络计算的同事要确保取得的数据能正常传输,中间不能出现错误;做分析的同事正深入理解数据。大家就像一个有机整体,工作在一个链条上,这样才能高效且高质量地产出结果。整个与取数分析相关的团队有130多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谋划之年,站在这一特殊时刻回望江门中微子实验这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璀璨明珠,更能看出其重要性:它不仅是推动江门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强劲引擎,更承担着探索宇宙起源奥秘、续写我国中微子研究辉煌的重要使命。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这让我国的中微子实验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走到了世界前列。接棒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肩负起更大使命:精确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进而探索宇宙起源奥秘,续写我国中微子研究的辉煌。

    2015年春天开始,一批批工人、科研人员等深入江门开平金鸡镇打石山地下700米山腹之中,开始在这里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反应堆中微子探测器。

    “从设计到建造,每一步都是对未知的探索,虽然我们设计时间很长,做了上百次实验,涉及有机玻璃结点、钢结点、粘接、透光率、应力等方面,但在实际建造中还是碰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团队夜以继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作为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的负责人,衡月昆深知建设这一“国之重器”背后的艰辛与挑战。

    作为江门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马骁妍不仅要全面把控探测器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技术与工艺细节,更要直面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她特别提到:“仅是有机玻璃球与不锈钢网壳的连接节点设计,我们就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才最终确定最优方案。”马骁妍同时强调:“本底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容纳2万吨化学液体的探测器内部,允许的灰尘总量不得超过0.008克,这对生产制造与安装环节的洁净度提出了极高要求。”正是这样的严苛标准,才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

    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成为全球首个建成的下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李小男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表示:“未来30年,我们将确保实验装置稳定运行,收集更多中微子数据,解答中微子质量顺序等科学问题。”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江门中微子实验不仅是科研设施,更是科普宣传的有效载体。我们将充分利用实验装置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和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能够亲身接触到国际顶尖技术,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李小男说。

    值得一提的是,大科学装置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年参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成长为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骨干力量。大科学装置涉及科学目标设定、技术设计、研制生产以及获取数据做物理分析等完整过程,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升。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星图”上的关键一员,为助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人才高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高端科创人才的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