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江门日报

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08版:侨都·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有效的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贯穿生活、工作和学习各方面。实际教学中,尽管部编版教材每册都编排了四次口语交际专题,但往往被识字写字、作文入门及阅读应试所挤压,沦为边缘。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真实表达机会,课堂参与度低。同时,学生个体差异及手机网络的普及,更导致其语言经验贫乏、表达意愿下降,出现“无话可说”或“词不达意”的现象。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依据新课标要求,构建有效策略,在真实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改变“重文轻语”的观念,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表达能力的新路径。

    蓬江区杜阮镇贯溪小学 徐丽雅

    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通常以“文字+插图”形式呈现于教材,若仅依靠教师口述或学生自行想象,难以触发真实的表达需求。因此,教师应主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以四年级下册《自我介绍》为例,教师可借助班级新进插班生的真实契机,示范自我介绍并引导学生参与。例如教师可率先发言:“我是××,喜欢朗诵和唱歌,更爱和同学们交流……”随后鼓励学生向新同学介绍自己,或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然引发追问与回应。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小组练习等多种形式,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交际技巧,还能让课堂回归“学生主体”,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统一。

    在真实文化场景中积累素材

    口语交际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如何说”,更包括文化层面的“说什么”。新课标强调“文化自信”的培养,要求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真实文化场景中积累素材、提升表达内涵。

    比如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讲解员》,要求学生介绍一处地方或一种文化。如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则讲解容易流于表面。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文化遗址或传统街巷,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收集资料、组织语言。回到课堂后,学生带着真实见闻和情感体验进行分享,话语更具感染力,交流也更深入。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融洽了亲子、师生及同伴关系,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在评价中不断改进

    学生在口语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只有通过及时、客观的评价反馈,才能帮助他们认清优势、发现问题,实现不断改进。新课标提倡“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其评价主体作用。

    教师可提前设计适用于不同学段的评价表,明确语音、内容、仪态、应对等维度的具体标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如“他说得清楚吗”“哪里吸引你”“你有什么建议”等,教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多元主体、多维角度、多种方式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表达,建立交际自信,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口语交际教学虽具挑战,但却是语文课程中最贴近生活、最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领域。我们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不断优化情境创设、加强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真正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热爱生活、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