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严俊伟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技剧《天山雪》10月6日和7日亮相广东省友谊剧院,现场观众反响热烈,现场掌声、欢呼不断。“第一次看到剧情和杂技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作品,特别是高空走索那段,几乎让我屏住呼吸,手掌攥紧!谢幕时演员携手鞠躬的那一刻,演员们的真诚让我热泪盈眶。”有观众告诉记者。
《天山雪》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70年的史诗性杂技剧,巧妙地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援疆历程与文化润疆成果艺术化地浓缩于舞台之上。它涵盖12幕21个高难度杂技节目,并在杂技表演中融入戏剧、舞蹈、魔术等多种元素。其中,《友谊路》篇章的达瓦孜(高空走索)是新疆的国家级非遗,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大亮点。
“非遗不能只有名字,更要有舞台、有作品、有传承的路径。”达瓦孜第六代传承人、《天山雪》艺术指导阿迪力·吾休尔说,该剧首次将达瓦孜融入完整剧情,而非单纯技巧展示。“能在剧院里亲眼看到达瓦孜这项绝活,真的太震撼了!”观众李小姐表示,小时候就在电视里看过阿迪力挑战长江三峡走钢丝,没想到如今非遗还能够搬上舞台,加入剧情、背景、音效,杂技由“技”向“剧”跨越,令人不由拍手叫好。
作为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力作,杂技剧《天山雪》生动讲述沪疆两地三代人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新疆的故事。该剧剧情历程跨度大,表现场面多且复杂,历时三年创作,集结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泽普县歌舞团5家演出团体参与演出。
上海杂技团演员、《天山雪》王雪峰扮演者王怀甫感慨,这个扎根新疆的建设者角色,让他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天山雪》能够荣誉等身,有赖于三年来沪疆两地艺术家的朝夕相伴与反复打磨。自初创起,沪疆演员们便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石榴籽”般紧紧团结的情谊在和谐协作中悄然生长。《天山雪》给了他一种“生而为鹰,逆风飞翔”的精神力量,他也想把这种精神带给大湾区的观众。
上海杂技团舞台总监童为列介绍,在舞台呈现上,《天山雪》打破传统舞台的局限。创作团队运用蒙太奇手法,巧妙切换时空,人物、场景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切换,穿越疆沪两地。同时,该剧由不同技术特长的演员分别演绎同一人物的不同阶段,既发挥演员所长,又拓展叙事自由度。
整个舞台综合运用45根吊杆、158个舞台灯,以及当下最先进的数字科技,通过虚幻引擎软件、动作捕捉技术、虚拟拍摄、LED广色域屏幕等前沿多媒体制作技术,营造出沉浸式的跨时空氛围,“飞天”演员带领观众们飞越天山雪峰、龟兹千佛洞、楼兰古城,遨游于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在剧场中感受“飞跃地平线”般的视觉震撼。
杂技剧《天山雪》是沪疆两地情感与精神交融的结晶。据悉,该剧主创团队三次深入新疆实地调研采风,并运用编、导、演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创作模式,剧本曾九度易稿。剧中沪疆杂技人携手创作抖杠节目《雄鹰》并勇夺国际金奖的情节,正是基于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学员真实获奖经历的艺术改编。
此次演出中,11名从上海马戏学校毕业的新疆演员重返舞台,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成为文化润疆、人才培养成果最直观的体现。从2007年创办“新疆班”,到《阳光梦》《天山雪》的相继创排,沪疆两地在杂技艺术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未来还将与木卡姆艺术、民族歌舞等深度联动,持续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
在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看来,《天山雪》的创作本质是“双向奔赴”,是沪疆两地艺术智慧融合的实证。新疆团队携深厚文化养分而来,海派杂技则以精细与创新融入新疆。“能够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演出这部体现民族大团结的杂技剧《天山雪》,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无论是在祖国的东部、西部,在上海还是在大湾区,今天的中华民族更需要团结奋进,为民族复兴共同努力,让这部剧更具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