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不仅有烽火硝烟,更有文化人的风骨与坚守”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视剧《阵地》海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主旋律影视作品接连上映。在电视剧领域,凭借贴近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生万物》《归队》《我们的河山》等大剧持续热播。9月中旬,一部由严从华担任总制片人,钱林森编剧、高希希执导,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王劲松等实力演员主演的革命题材剧集《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接档《我们的河山》,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该剧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高达3.059%,收视份额达13.074%,成绩亮眼。

记者观察发现,今年以来上映的抗战主题电视剧,视角更加丰富、手法各有细腻。当前正在热映的《阵地》,选取了“文化抗战”这一切口,首次将镜头对准1938年至1944年抗战时期的桂林,讲述了在党中央的运筹帷幄之下,夏衍、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巴金等百余名文化界精英汇聚桂林,以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为武器,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文化救亡运动,生动诠释出文化的力量和统一战线的力量。翻阅网络平台,记者看到不少观众接连看剧,“看完《我们的河山》《归队》,再看《阵地》,才明白抗战不仅有烽火硝烟,更有文化人的风骨与坚守!”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剧中《救亡日报》的复刊、杂文刊物《野草》的创办、话剧《屈原》的成功上演……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课本中的文化名人、民族文艺精品、文化救亡运动化作鲜活可感的电视剧剧情,群像式的表现手法,唤醒了中国观众不曾忘却的文化记忆。当我们已经身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章,坚守文化阵地,树立信仰,坚定文化自信仍有其历久弥新的意义与实践基础。

正如《阵地》剧中台词所述,“卢沟桥的枪声,击碎了文化人宁静的书斋梦。”“文化阵地一旦失守,比丢失城池更可怕。”在中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电视剧《阵地》题如其实,再现了那段革命岁月中,笔墨为枪的文化队伍构筑起的坚不可摧的文化阵地。

当《阵地》锚定“文化抗战”这一独特切口,如何为观众展现出新鲜感与厚重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张金尧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作品并非纪录片式地呈现文人志士的战斗生活,而是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原则。

比如,剧中呈现了《救亡日报》复刊时缺纸的一个细节,让文化抗战的艰难跃然于屏幕;老戏骨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在码头面对通缉时所展现出的从容;诗人臧克家协助机枪手装填子弹、在战壕中悲愤创作……这些遵从历史事实,同时运用合理的艺术手法加以渲染的表现手法,让历史更贴近当代观众,用巧妙的手法完成了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生动叙事。

当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回望历史星河中的文化名人,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扮演与塑造主客体关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共情。当《义勇军进行曲》《卢沟桥歌》《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伴随着剧情发展而自然融入,一场时代的回响跃然于屏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