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9月23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琶洲举行。大赛聚焦真实产业需求、创新市场化办赛模式,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名片”、集聚全球智慧的“新窗口”、科技企业涌现的“新平台”。
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成果能否“用起来”。琶洲算法大赛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拥抱产业真实需求,把企业发展难点痛点搬上赛场,把解决方案交给全球智慧。这种“以赛解题”“为用而赛”的模式创新,使得科研成果不再只是停留在论文和模型上,而是直接进入能源、电力、医疗、交通等应用场景,真正把人工智能变成推动生产力提升的工具,对产业发展产生了实际推动力。
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赛事是产业天然的“强磁场”。全球顶尖高校的学子、海外科技公司、国内专精特新企业纷至沓来,他们看中的,是一个能够让技术快速验证、让项目迅速对接、让价值高效转化的生态平台。琶洲算法大赛评选出的“算法师”获得职称评审“直通车”,优胜项目获得千万级孵化资源,路演环节吸引众多投资机构……这一系列令人怦然心动的成果,使得人才、企业、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琶洲,进而推动人工智能生态不断成熟,将比赛的“瞬间精彩”沉淀为产业发展的“长久动能”。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本届大赛首设“国际AI赛”,通过透明的评审机制和权威的专家队伍,确保成果能够得到公正评价,并获得转化落地的机会。正因如此,琶洲算法大赛赢得了国内外科研界、产业界的认可,跻身国际顶级赛事之列,琶洲算法大赛也由此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工智能开放合作的实力与诚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未来产业的竞争,是整个创新生态的比拼。如何为前沿技术提供最敏锐、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如何构建从源头创新到企业培育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如何更有效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是一个共性课题。办好一个赛,带活一条链,催生一个生态,琶洲算法大赛不仅可激活区域的创新活力,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就此而言,其意义价值远超赛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