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让深圳学子“AI”上学习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布心小学教师在辅导学生使用AI。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利用AI赋能课堂。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姚卓文 李丽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迎来深度变革。9月19日—20日,普通高中校长年会(2025)在深圳举行,全国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深圳,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师教学模式创新,AI赋能教育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在深圳这座科技之城,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抽象的技术概念,而是以“贴心”“个性学伴”“科研导师”等多重角色,悄然走进每一间教室、影响每一个孩子,生动勾勒出智能教育实践的“深圳轮廓”。

1

课堂焕新: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

在深圳课堂上,人工智能正以多样化的形态融入教学场景。它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可创造的沉浸式体验,使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成为一段充满发现的成长之旅。

“老师!这棵树一天能‘吃掉’8斤二氧化碳!”在翠湖文体公园,布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举着平板电脑,围着一棵大树忙碌测量。南晓芹老师设计的《探索零碳公园的秘密:翠湖文体公园》课程,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巧妙转化为一场“碳汇侦探游戏”——学生们通过测量树干、计算叶面积,再使用平板进行数据运算,直观地看到每棵树惊人的“吸碳能力”。

回到教室,智能学习仍在延伸。南晓芹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平板登录“教学评一体化”智能平台,依托真实案例,开展跨学科探究。这堂课在落实每周半天计划的同时,融合环境科学与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公园的碳汇功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了碳中和这一概念。

在深圳第二实验学校,AI不仅走进课堂,也走进了教师的培训课程。学校开展AI创新教学培训,在一次次实践操作中感受到AI赋能教学的无限可能。在此基础上,老师们纷纷开展创新尝试。郭琪琦老师就利用AI开发了一款生物答题小游戏,应用于学科竞赛班会。游戏不仅让课堂氛围更活跃,还在互动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正如郭老师所说:“让AI干活儿,一定要自己先想明白。只有逻辑清晰,AI才能成为得力助手。”这场与AI的深度合作,也让更多教师意识到,AI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而不是“替代品”。

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则聚焦职业教育,创新推出“AI赋能学生实训”系列课程,将多门传统课程与AI进行创意融合。在“民俗村”项目实践中,学生们运用所学AI技术,既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我们使用了即梦、豆包、通义万相等大模型AI生成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数据分析,感受到了AI与专业结合时一加一大于二的魅力。”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杨雨彤说道。

2

教学增效:

从“统一授课”到“因材施教”

“现在,我终于有时间好好看看每个孩子了。”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的数学教师吴老师感慨。短短几个月,借助学校引入的AI作业管理平台,她高效批改了超4600人次的作业,前所未有的“轻松感”,让她能将精力真正回归到教学核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课堂形式的创新只是起点,人工智能更深刻的价值,体现在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化学习的真正实现。近日,深圳实验学校发布的AI大模型“种子”平台,实现了从作业布置、智能批改到学情分析报告生成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协助教师实时洞察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做到精准指导。同时,该平台还能够对资源上传、阅读、下载等关键指标进行可视化呈现,为教研管理、教师激励与教学决策提供科学、直观的数据支持。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实践,则展现了AI赋能理化生实验教学的独特价值。实验中AI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实时评分并生成反馈,实验后教师还能利用后台数据精准诊断学生问题,真正实现“课前可预习、课中可监测、课后可回放”。此外,学校还尝试将VR/AR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室,突破危险性或高成本实验的限制,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开展科学探究。与此同时,AI平台还能对课堂音视频进行采集与分析,课后为教师提供课程总结与改进建议,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一系列探索,让传统的实验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宝安中学(集团)依托AI技术构建的“AI拔尖创新人才孵化平台”同样亮眼。该平台通过AI模拟科研场景、智能推荐前沿课题、动态评估创新潜力,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在算法加持下精准绽放。量子计算、基因编辑、AI艺术创作、智能机器人开发……学生与机器共同解构知识、重构创新逻辑,真正实现“以AI为师,与未来对话”。

3

城市赋能:

从“单兵作战”到“生态构建”

AI与教育交融创新的背后,是深圳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生态构建。作为“科技之城”,深圳充分发挥其产业、政策与人才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深圳近年来率先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提出“1+4”模式,即以《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为核心,统筹推进课程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师资多样化和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全面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今年4月,《深圳市建设教育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明确全面深化AI教育应用,构建覆盖全市域、全学段、全场景的教育AI新生态。深圳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由此更进一步。

根据行动计划,2025年,深圳将率先遴选100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验校,建成“深圳市未来学习中心”,打造10间以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样板间;推动全市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到2027年,深圳将探索形成人工智能引领的人才贯通培养路径,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转型,基本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覆盖。

如今,这些政策正在转化为具体行动,深圳各区协同也在不断加强。福田区成立AI教育科技产业联盟,整合企业、学校与科研资源;南山区率先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罗湖区依托数字化基础优势,研发全国首个“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坪山区升级智慧教育平台,并组建AI先锋教师团队;龙岗区、宝安区等也在智慧作业、AI助教等领域推出创新应用。

从课堂教学到校园管理,从区域实践到系统生态,深圳正以全方位的创新与实践,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交一份来自城市的生动答卷。

(深圳各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