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他写的‘加油’二字,让热爱更有理由了”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香港羽毛球运动员邓俊文比赛后对现场观众挥手致谢。 图片由组委会提供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孟菲

当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的灯光点亮,2025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哨声正式吹响——这场由深圳精心打造的超级750级国际赛事平台,就此成为全球羽毛球爱好者逐梦的舞台。作为汇聚世界羽坛顶尖选手的顶级赛事,它不仅是运动员角逐巅峰的竞技主场,更因深圳的用心搭建,变身为全球球迷的专属狂欢嘉年华。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爱好者,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场馆里,用热情书写着与偶像、与运动、与城市共鸣的动人一幕。而深圳,正以专业的办赛实力与开放的城市姿态,将这场盛会打造成属于所有运动爱好者的狂欢盛宴,让每一份对羽毛球的热爱都能在此找到归属。

千里奔赴,深圳搭台圆球迷追星梦

来自哈尔滨的球迷李阳羊的行李箱里,除了换洗衣物,最珍重的就是那块印有陈雨菲名字的助威牌。为了到深圳现场为偶像加油,他提前一个月规划行程,跨越数千公里南下。“之前看陈雨菲比赛只能守在屏幕前,感到和偶像隔着遥远的距离。这次是她伤愈复出的第一场比赛,我能有机会到现场支持她,真的感谢深圳把这场国际顶级赛事搬到了我们球迷身边,让我圆了多年的追星梦。”比赛中,当陈雨菲打出一记精彩扣杀,李阳羊激动地站起身挥舞助威牌,声音淹没在全场欢呼中,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比场馆灯光更加耀眼。

同样实现追星梦的,还有来自成都的张悦和她的闺蜜团。她们不仅早早抢购了赛事套票,还定制了“凤凰组合”冯彦哲、黄东萍的专属应援服,把深圳之行变成了一场“追星团建”。“深圳能承办这样的国际大赛,对我们球迷来说就是最大的福利。不用再跨国奔波,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级选手同场竞技,这样的运动盛会,是深圳给我们的惊喜。”比赛间隙,张悦和闺蜜们在体育馆外的赛事打卡区合影,背景里深圳的城市天际线与“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标语相映成趣,成为她们逐梦之旅中最珍贵的纪念。

意外惊喜,让“追星”满含成长温度

在球迷打卡、互动区,球迷陈曼偶遇了自己喜欢的球手,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带着手写信,陈曼鼓起勇气上前表达喜爱,没想到球手不仅收下信件,还主动邀请她合影。“我本来只是想来碰碰运气,近距离感受一下球场氛围,没想到能和偶像偶遇。赛事能在深圳举行,我真的觉得作为深圳人好幸运,能够有如此便捷的方法观看顶级赛事。”“去年我高三,没能来现场看比赛。但我压力最大的时候,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我都会看比赛视频,我感觉他们能给我以‘热血鼓励’。现在我通过信件感谢他,我自己也有了很多成长的收获。”陈曼小心翼翼地将合影存进手机,这份惊喜,正是深圳打造“球迷友好型”赛事、助力球迷逐梦的生动体现。

10岁小球迷陈文洲则不仅追逐运动员,还追教练员,并收获了专属的“成长礼物”。“羽毛球是我最爱的运动项目,我现在也在俱乐部训练,未来我希望成为专业羽毛球运动员。这次我最开心是要到了国羽主教练孙俊的签名,他还写了‘加油’二字鼓励我,让我的热爱更有理由了。”陈文洲的爸爸表示:“平时觉得如此专业体育资源离孩子很远,是深圳搭建的赛事平台,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世界顶尖力量,也更坚定了孩子追逐羽毛球梦想的决心,这次来现场看比赛真值得!”

文化交融,以赛为桥连接全球“羽迷”

观众席上,马来西亚球迷阿玲带领的 “亲友团”格外亮眼——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挥舞着荧光棒为选手们热情呐喊。“我们有好朋友在深圳工作,我们在马来西亚就关注这场赛事,深圳的办赛实力和城市魅力让我们毫不犹豫地飞来观看比赛。深圳搭建的不仅是赛事平台,更是连接世界‘羽迷’的桥梁,让我们能和不同国家的球迷一起为热爱欢呼。”比赛间隙,阿玲和同伴们拿出马来西亚椰糖,与身边的本地球迷分享,而本地球迷则热情地向他们推荐深圳的特色景点。在这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让这场运动盛会更具活力。

这样的文化交融场景,在现场随处可见:韩国球迷用生硬的中文喊出“加油”,丹麦球迷与中国球迷探讨战术技巧,大家因羽毛球相聚,因深圳搭建的平台相知。“以前只能在网上和国外球迷交流,现在在深圳的赛场边就能面对面分享热爱,这样的运动盛会,才是真正的全球球迷狂欢。”一位深圳本土球迷这样说道。

当夜幕降临,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的欢呼声依旧响亮。球迷欢声笑语的背后,是深圳作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担当:以专业的办赛能力引进顶级赛事,以开放的城市胸怀接纳全球球迷,以贴心的服务让每一位热爱运动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价值。未来,会有更多像中国羽毛球大师赛这样的盛会落地,让运动成为连接城市与世界、热爱与梦想的纽带,让每一位追梦者都能在深圳这座城市,遇见属于自己的“体育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