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的人民抗战史观
日期:09-12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以来,《生万物》《归队》《我们的河山》等一批现实主义主旋律电视剧热播,引发了观众热议与共情。在这些作品中,文艺工作者们通过荧幕叙事,将时代浪潮与个体际遇紧密结合,以抗战岁月中的普通战士、普通民众的家国情怀引发强烈的民族精神共鸣,传达出更真实、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的人民抗战史观。
以文艺作品唤起民族记忆
纵观国内电视剧发展,抗战题材一直是创作的“富矿”。2005年首播的《亮剑》塑造了“李云龙”这一极具魅力的英雄形象,令市场敏锐捕捉到该题材的市场潜力。近20年来,抗战剧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随后问世了《悬崖》《伪装者》《叛逆者》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分别在央视八套和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归队》《我们的河山》,皆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剧。其中,《归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一支失联小队,在日军残酷围剿下历尽千险重新集结抗日的故事。而《我们的河山》则以1937年山东崮城抗日故事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方抗日力量,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历程。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制作精良的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让人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与热血,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聚焦小人物的命运抉择
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文艺界的广泛共识,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理念,让时代下的具体人物刻画、“群像式”的艺术表现,成为影视创作中的一种基础架构——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人民形象、人民故事,开始成为荧幕中的主角,让大大小小的角色,皆有人物弧光。
此前在央视八套热播,取得收视率破4好成绩的电视剧《生万物》,以鲁南天牛庙村为叙事舞台,通过宁家、封家和费家三个家族的命运交织以及齐鲁农村几十年的岁月变迁,讲述了土地革命大潮中中国农民生生不息的励志故事。作为一部史诗,《生万物》中也有抗日战争的情节,在全剧大结局的高潮中,正是经历全村抗日、献粮捐地等一系列事情,女主人公宁绣绣才实现人生的升华。
真实,是最珍贵的追求
8月28日,《生万物》导演刘家成在《人民日报》撰文中称:“没有真实,年代剧就没有意义。”《生万物》剧情改编自作家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原著中对田间地头、村口院落那些农村生活的细节描述被转化为剧中的生活质感。刘家成表示,为拍出鲁南农村100年前的真实面貌,他到当地农村深度体验生活,请当地农民做顾问。
而《归队》由曾创作出《闯关东》等佳作的剧作家高满堂任编剧,为了真实还原历史,高满堂在创作该剧剧本的4年间,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采访了30余位抗联战士及后人。剧组在拍摄中深入长白山腹地,完成多处细节拍摄。而《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同样将“真实”作为他的坚守之处,他写道:“真实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
“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唯有沉下去,沉入历史的肌理,贴近土地的呼吸。”正如毛卫宁在撰文中所表达的,真实,已成为当下电视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当一段段历史在时间轴上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渐行渐远,文艺作品却通过类型融合、群像刻画与现实观照上的新一轮探索,一次又一次激荡起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