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日前,在2025年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李莹作为先进个人获通报表扬。这位身高1米8的“高个子校长”,主动请缨奔赴粤东北山区河源市紫金县,把一片泥泞工地建设成有口皆碑的优质学校,用三年时间跑出教育帮扶“深圳速度”,为乡村教育振兴留下了一个鲜活样本。
2021年,李莹担任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初到紫金县,眼前的景象让她错愕:十栋教学楼尚未封顶,教学设施全无,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而此时,距离开学仅剩69天。“学校可以等,但孩子们不能等。”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依然坚定。后来,她带领28名支教教师昼夜奋战,白天优化设计、倒排进度,夜晚协调招生、选拔教师,最终让学校如期开学,千名学子顺利入校就读。
几年间,李莹还依托龙华区对口帮扶委托办学的优势,通过强带弱、资源辐射,筹措资金近700万元,在学校新建美食教室、劳技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室内体育馆等场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学校完成扩容。
然而,李莹的目标并不只是建起一所学校,她更希望通过理念和模式的革新,实现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她提出“根脉教育”办学思想,创立植根本土的“五色花”校本课程和“60+根脉舒展课程”,搭建起科学完整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全面育人。
在推动理念转型的同时,她还把数字化引入山区课堂。作为广东省智慧教育应用标杆学校,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构建了“数字赋能学习-评价-应用-跨域联动”的全链条模式。引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CSMS”数字化系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学全流程数据追踪。
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是生活里的陪伴。面对近千名留守儿童住校生,李莹带头建立“教师全天候陪伴”机制。帮扶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从清晨晨读到深夜查寝,用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让学生们感受到来自“家”的温度。
如今,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各项指标创紫金县历年之最,成为享誉一方的品牌学校。“委托办学”这一深圳龙华、河源紫金两地深化对口帮扶的创新模式在广东教育界被广泛颂扬,并入选2022年广东教育宣传十大关键词。
为推动山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李莹还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以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为圆心,领航乡镇学校校长成长,通过跨区域集团化办学,辐射5所乡镇学校、万名师生。该项目获评“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成为全省教育帮扶唯一典型案例。
从泥泞工地到品牌学校,从课堂革新到推动城乡联动,李莹用实际行动书写教育者的担当。她的故事,也为“百千万工程”中的教育篇章提供了一个温暖而坚定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