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丽)开学了,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新亚洲学校的校园内,草木香混着驱蚊水的淡香。原来,该校九年级学生在假期里开启了一场以科学实践为笔的“驱蚊行动”,写下了一段关于责任与成长的故事。
“面对基孔肯雅热,我们能为校园做什么?”暑假里的新闻点燃了新亚洲学校九年级的几个少年。该校九年级学生许洛宁立即与香港高雷中学的吴泽璟同学连线,围绕“深港两地采取了哪些预防和有效措施”展开线上交流……一场“如何做好防蚊措施”的劳动课程也悄悄拉开序幕,同学们的结论出奇一致——自制一款安全、可降解、适合校园场景的驱蚊水。
食品级小苏打、酿造白醋、新鲜薄荷、风油精、藿香正气水、B族维生素、医用乙醇等采购清单迅速“拉满”,劳动教室的操作台旁,一场“化学工程师的校园保卫战”打响。当第一瓶泛着淡黄色的“自制驱蚊水V1.0”诞生,新问题又来了,“驱蚊水到底有没有用?”学生们向化学老师发出紧急求助,并在张老师指导下完成三种方案的自制驱蚊水,进行比对实验,汇总“对蚊虫嗅觉的干扰效果、对人类皮肤的刺激性”等数据,再跟张老师偷师“二次萃取”技术……罗江樊同学不由感慨,不仅要“做出来”更要“做得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探究。
“自制驱蚊水V3.0”终于完成,学生们提着喷壶分成小队,走向校园各个角落,桑雨婷同学欣慰地说:“知道它能保护大家,就觉得特别有意义。”学校课程负责人坦言,从关注一则信息,到开展一场对话;从向专家请教的严谨,到实验室里的较真;从亲手调配驱蚊水,到在校园里细致喷洒——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劳动教育,而是一次全链路的“微科研”——发现问题、通力协作、专家指导、实验验证、工程优化、场景落地。少年们用一瓶驱蚊水,回答了教育的终极命题:如何把“知道”变成“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