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会长 黄腾新
从1984至2025,我来深圳41年了。在深圳这片热土,从田间泥路到大路纵横,从铁皮茅房到高楼林立,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我伴随深圳成长、追随改革开放浪潮奋斗了半辈子。我对深圳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将继续投身于深圳,带动更多的力量融入深圳更高质量、更高能级的发展大局。
向往经济特区而南下
两年掌握沙发制作全套工艺
我是福建南安人,笃信“爱拼才会赢”。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改革开放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传开。1984年,18岁的我揣着母亲塞的70多元钱和一袋煮鸡蛋,登上了南下的面包车。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这辆老旧的面包车,将带我见证深圳这座奇迹之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将开启我梦境般的人生历程。
震撼,是我踏上这片土地时的直观感受。刚一下车,扑面而来的国贸大厦立马让我开阔了“眼界”,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我早有耳闻。但初来新城市难免磕绊,当时我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不过我融入环境很快,通过主动学习,很快能与当地人无障碍交流。
一个多月后,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我找到了一份可能最适合我的工作:在一家港资沙发厂做学徒工。这家工厂定位中高端,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以及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香港老板对于品质要求十分严苛,因此,我从那时起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品质、工艺的极致追求,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匠精神。
我十分珍惜这工作,它让我的生活“柳暗花明”。由于我好学努力,两年后,我不仅完整掌握了整套沙发制作技术流程,而且只要看到沙发的样品图纸,就能自己打样、裁剪、缝纫,独自把沙发做出来。
三轮车和BP机打开市场
产品随特区发展春风销往海内外
1986年,我决定创业,和一个朋友每人凑了8000元钱,在竹子林租了一个铁皮房。我俩既是老板,也是工人,工作和生活都在里面。来了订单就通宵赶工,主要制作人是我,搭档替我打下手。因为租不起汽车,沙发做好了,我们踩着三轮车把产品运到商场里去。为了做产品推广,我拿着自己拍的沙发照片说服国贸大厦免税商场的经理在商场寄卖,结果沙发第二天就被人买走了!
上世纪90年代我们都是腰间别一个BP机(寻呼机)或对讲机,商场的产品卖完了就会call我们补货。对我来说,“嘀嘀嘀”真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每当说起它们,我就会回想起那个年代的深圳街头画面,它们承载着我创业初期的喜悦与期待,也映衬着一个时代的火热与激情。
到上世纪90年代,已形成全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深圳的行业共识。不少外地商家来到深圳,被我们展示在商场里的产品所吸引,都想尽办法联系我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左右沙发就借着特区的发展东风,传向神州大地。
我永远感恩深圳这座引领我奋斗和前进的城市,因为生长在这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上,左右沙发随着深圳制造走向海内外。
政府引导行业共同努力
推动深圳制造高质量发展
1996年,我担任了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在政府的支持下,协会组织的深圳国际家具展,举办地点从福田八卦岭国际展览中心到深圳会展中心,再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有更多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新科技的产业驱动型的世界影响力展会。
深圳家具产业和家具展的成功背后,除了从业者的拼搏进取外,本地政策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得到政府的贴心服务和精准施策,如深圳近年来推出的“20+8”产业集群政策,将家具、服装、珠宝纳入时尚创意产业,无论我们开拓海外市场还是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升级,都能获得相应的政策帮扶。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圳家具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1996年以来,我先后担任了多个社会职务,后来当选为市政协委员,有了更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开始从整个行业、制造业、社会环境的维度去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反哺和推动行业、社会发展。
为此,我倡议绿色家居,树立行业标准,并身体力行在企业里推广,带动企业、行业共同努力,将深圳制造、民族品牌推向全球,助力深圳家具产业向世界进发。
我积极推动深圳家具产业的文化投入和高质量发展,我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和政协提案中,建言献策推动家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圳家具产业发声。
回首过去,我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家具行业,也见证着深圳家具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继米兰、科隆之后的国家家具产业第三城。正如深圳改革开放的浪潮永不停歇,以深圳家具为代表的时尚创意产业也必将继往开来,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深圳金字招牌产业之一,跻身世界第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