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夏文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回顾中国经济特区45年发展历程,深圳之所以能从昔日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蝶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正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所为。解读深圳经济特区45年来科技创新历程和经验,继往开来推动深圳以更大格局、更大勇气、更大智慧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对于深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45年科技创新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命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串联式”和“并联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论断。西方国家用200多年时间“串联式”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依次发展,中国则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并联式”地实现了这目标。中国何以能用“并联式”创出一条现代化新路,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引擎。深圳经济特区自1980年建立以来,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发展,用短短40多年的时间,走过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集中体现着“并联式”现代化新路的特质和优势。
(一)初步探索期(1980年—1992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面对实际需要探索如何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为科技创新融入提供制度条件。
一是通过因地制宜的经济结构布局为科技创新提供空间。根据深圳经济发展实际和区位优势,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利用外资比例逐年提升,这一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加持。
二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突围。深圳科技创新起点选择与体制机制改革同向同行,将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反哺于科技创新,包括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外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
三是在特区定位上明确科技创新的要求。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对经济特区的视察后提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要实现这“四个窗口”功能,必须通过生产方式变革,以科技创新支撑技术、管理、知识和开放水平的提升。
(二)快速发展期(1993年—2012年)
深圳科技创新步入快车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城市所依赖的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发展要素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圳适时抓住以知识、科技、信息为关键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目标,布局内含自主创新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新技术、新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决定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陆延伸、由点及面逐渐扩大开放圈,促使深圳需要尽快在普惠性的开放环境中找到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深圳走上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期的一个关键信号,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要求。
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下科教兴市目标。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谈到:“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深圳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在更大格局谋划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包括构建系统配套、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九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章制度。
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谋划科技创新。江泽民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经济特区要带头加快体制创新,率先为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特区要带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创造新鲜经验”。根据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圳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通过这个制度性框架的建立,储势蓄能继续在产业发展上结构升级,利用国际信息产业崛起和全球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机遇,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是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要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05年深圳第四次党代会突出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在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中持续为深圳提供强大的动力,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2006年深圳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正式将自主创新战略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三)高质量发展期(2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发展层面上看,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从深圳经济社会变化层面上看,经过经济特区建立30多年的发展,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一个破茧化蝶新变化,发展方式根本转型已条件成熟,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后,深圳印发了《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了围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5年位列百强科技集群中的全球第二位。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2018年《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中就明确了深圳这一新身份在全国范围内的五大“示范”“引领”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12月发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深圳共有8条创新做法获全国推广。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级,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装备、高端芯片、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236.61亿元,同比增长18.9%,连续9年增速超两位数,研发投入强度达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93.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推进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创客载体建设。
五是建设多元化的卓越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一流人才服务体系,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促进更多创新人才向企业聚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统一规范高效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人才服务效率,创新“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
六是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加速“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创走廊的建设,在深圳前海试点推行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覆盖人才、资本、信息与技术等核心资源,构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赋能体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创新平台,联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的建设。深圳与香港、澳门通过共同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香港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提供空间和政策的对接。
二、深圳经济特区45年科技创新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所以能在45年时间里取得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新走势,结合深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导向,汇聚天下英才,协同攻关破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并富有世界意义的科技创新基本经验。具体包括:一是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二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握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力量依托。五是坚持创新主体协同联动,汇聚科技创新合力。六是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解放科技生产力。七是坚持培育创新生态文化。八是坚持在扩大开放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的未来展望
2025年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节点,根据中央要求,到这个时间节点,深圳的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要达到世界一流,目前深圳科技创新所取得的卓越成效已出色完成了上述目标要求。面向未来,特别是面向2035年和2050年,深圳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排头兵位置,需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一)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科技、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支撑,这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贯通、相互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深圳需要从这三者相互渗透、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一体发展”之要义,努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征程中有新的作为。
(二)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面对未来科技创新的新态势和技术创新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两者深度融合上做出新的实践探索。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根基是提升科技供给质量水平,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途径是打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机制。
(三)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和品牌“走出去”。将深圳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世界,推动我国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引进来”。立足深圳科技创新的布局需要,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契机,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抓手,引进高水平科技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