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回望深圳四十五年 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黄征学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黄征学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45年来,深圳赓续并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持续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谱写中国城市发展的传奇篇章。

45年砥砺前行,45年风华正茂

深圳经济总量从1980年的仅2.70亿元跨越式增长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45年间,深圳从落后的边陲小镇蝶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走过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产业成功实现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跃升,构建起“20+8”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90万辆,续居“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600余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3%。

“改革”和“开放”始终是驱动深圳谱写新篇的两个轮子。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工资改革,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科技体制创新,还是21世纪以来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深圳都作出了积极探索,累计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20年,党中央经过深入研究,决定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深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上升。5年来,深圳蹄疾步稳推动改革,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一是制度创新成果丰硕。通过采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等举措,形成48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累计迭代推出15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这种“点状突破-系统集成-全国推广”的梯度改革模式,有效降低了制度创新的试错成本,提高了制度创新的效率。

二是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深圳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市场主体总量屡破新高,连续六年荣获“中国营商环境最佳示范城市”称号。培育出华为、腾讯、大疆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特别是在数据跨境流动、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推动了“天空之城”的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深圳样本。

三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开放的窗口”跃升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三,深港合作迈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同时,通过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构建,深圳在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取得突破,“关外特殊监管”探索更成为制度型开放的标志性实践。

四是制度型成果加快拓展应用。深圳推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数据条例、个人破产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多项法规填补了立法空白,为国家相关领域立法提供了第一手的经验,为完善我国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资源。

45年回望感悟,45年经验启示

深圳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城市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弄潮南海的深圳,在铸就一个个“深圳奇迹”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条规律清晰而明确: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各领域和各方面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密度居全国城市第一。

四是坚持开放包容。主动求变,深度融入世界供应链和全球分工体系,实现自身跨越发展。

五是坚持系统协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45年夯基垒台,45年进而有为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复杂性上升的大背景下,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8万亿元,彰显经济发展三重核心优势:

一是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5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全国居首,“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华为、大疆等企业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

二是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依托前海深港现代化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生活性服务业规则衔接等“软联通”,逐步推进深港两地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搭建深港联世界平台,共绘湾畔宏伟蓝图。立足盐田港优势,共同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群服务,通过新增航线、深港协作、多式联运的方式链接多方市场,拓展陆海两个扇面的辐射范围。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以“改革的确定性”稳定外资信心,着力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样本”。

三是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价值逐步彰显。率先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打破数据区域壁垒、降低数据交易市场准入门槛,推动数据要素进入市场,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实现,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深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2024年全年新增经营主体56万户,总数超440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新时代、新使命。建议从四方面着手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依托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智”高点。围绕技术创新,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标杆。

二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发挥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的规则,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深层次改革,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深圳力量。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平等享受各类支持政策和权益保护,着力建设“全球最佳投资首选地”,提高全球市场“含深度”。在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品质与规模、进一步完善便利人员流动的配套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三是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持续聚焦民生建设,推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同时以生态优先理念构建绿色宜居空间,用民生“软实力”铸城市“硬内核”。

四是强化区域合作。既要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借用国际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又要强化国内区域合作,拓展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场景。把与港澳的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和创新共兴共荣、公共服务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