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研究员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信深圳将赓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不移把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新境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回顾过去45年,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李晓琳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圳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磅礴伟力
4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李晓琳表示,如今的深圳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在谈起深圳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时,作为经常到深圳考察调研的国家发改委专家,李晓琳表示:“深圳成功的首要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她说,45年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战略部署是深圳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勇毅前行的强大底气和自信来源。
李晓琳认为,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城市精神,是深圳成功经验之一。深圳作为全国的改革先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贯穿于特区的改革发展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改革创新经验,为特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前沿技术、产业创新、世界级企业不断诞生,特区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李晓琳表示,深圳的成功经验还在于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从特区创立之初,深圳就担负起率先打开对外开放大门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深港联动,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在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获得了发展的先机。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人才涌入深圳,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活力。
加快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李晓琳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等多重国家重要战略交汇之地,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扛起了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快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不仅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勇当尖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圳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李晓琳分析,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新兴产业集群成长,深圳逐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特别是近年来,深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布局建设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基础研究载体,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革命性的重大成果,不仅事关深圳自身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更对我国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力应对外部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她说,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是深圳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深圳一直是我国产业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技术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接近4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2.5万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新增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总量均居全国第二,“20+8”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抢抓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引领全球产业变革。
她认为,着力提高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是深圳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近年来,深圳持续完善山海连城的城市风貌,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营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的深圳样本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在这一重要节点来临之际,6月10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李晓琳表示,这为深圳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强劲动力。
李晓琳说,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她说,试点实施5年来,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和典型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试点的成果,在已有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支持深圳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加大力度,更好发挥深圳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办、国办公开发布了《意见》。这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举措,是2020年印发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升级版,也是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宣示。
“《意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在深圳开展先行探索。”她表示,《意见》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等4方面重点任务,提出的15条措施极具针对性、实操性,对深圳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提出科学指引。
她相信,新起点新征程,深圳会以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勇当尖兵、率先示范,为全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的深圳样本、深圳方案。
以高水平改革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
李晓琳表示,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深圳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和党中央战略决策,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奋力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新起点新征程,她表示深圳要坚持以高水平改革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是深圳的基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圳要始终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突破争先,通过持续的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巩固城市竞争力的根基。要深入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坚持双向开放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她说,深圳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当好产业创新的龙头。发挥企业主体活跃的优势,畅通产学研转化全链条,增强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功能,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解决重点行业“卡脖子”问题,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赢得战略主动作出更大贡献。
她认为,深圳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深圳都市圈,依托深中通道等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提升大湾区整体发展能级。更好发挥前海、河套等国家战略平台作用,持续深化深港合作,在融入国际大循环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她说,深圳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友好发展制度环境,在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形成强大集聚效应,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
她还建议深圳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真正把党建工作成效体现在把发展搞上去、把社会治理好、让企业满意、让老百姓满意。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