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较早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加快打造城市文明典范,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谱写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华彩篇章。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站在新的起点,期望深圳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多个方面先行示范,以深圳实践为全国提供新经验新模式,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彰显深圳更强担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深圳力量。
深圳已成为全国文化版图中的高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尹鸿说,4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不仅通过“深圳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文化发展方面也先行探索,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道路奋勇前行,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了文化崛起,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文化版图中的一块高地。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中得到生动诠释。
“深圳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科技为基础,文化市场为赋能手段,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示范作用。”他评价说,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积极推动文化融合,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学习到展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并勇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这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近年来,深圳出品的具有深圳特色、时代气象、中国风采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全球舞台大放异彩,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文艺精品是深圳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奋进的一个精彩缩影。”他举例指出,作为新时代深圳文艺的“攀峰”之作,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更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范例。这是深圳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精彩实践,是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发挥深圳的特点和优势,以市场化运作对“文化出海”新路的成功探索。
“正是深圳营造了良好的文艺生态,提供了肥沃的文艺土壤,才出现了今天这样精品迭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他还点赞说,深圳在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的同时,也以开放姿态大力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窗口。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又如首次走出阿尔卑斯山落户深圳的全球顶级古典音乐节“韦尔比耶音乐节”等,助力深圳迈向“国际艺术之都”。
“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深圳让文化真正服务社会,造福大众,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他说,在深圳,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让人印象深刻,“十分钟文化圈”初具规模。如深圳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便捷方便,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更遍布市、区、街道、社区,城市文化菜单不断丰富,文化品牌活动普遍普及,让大家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感受到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构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深圳范式”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一大批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尹鸿表示,可以说,4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注重文化科技创新,不断以制度突破释放文化产业活力,以科技赋能文化生产,重构文化产业生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并逐渐构建起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深圳范式”。
据统计,近20年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均20%的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2024年,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逾10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同比增长约12%,占全国的9.1%。
“这些数据,显示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对此,尹鸿举例说,腾讯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科技企业,在深圳生长并不断发展壮大,突显了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深圳有很好的科技创新基础,通过技术驱动、产业联动和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高度评价深圳文化体制改革成果。他说,深圳文化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深圳于2003年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标。深圳还出台了国内第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随后陆续发布多个文化产业政策或规划,推动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年汇聚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参展机构,吸引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参展,‘科技+文化’持续创新呈现,突显了深圳这座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文化产业加速升级,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他举例说,今年文博会上,深圳更发布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围绕推进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以“真金白银”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全力提升文化产业“硬核力”与全球“竞争力”。
“一直以来,深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为市场服务,为文化服务,为企业服务,打造了健康的文化发展生态,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他表示,深圳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导向的同时,极大地发挥市场对文化发展的赋能作用,培育发展文化企业,建设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推动了游戏、动漫、演艺、文化展览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期待为全国提供新的深圳样本和经验
“建设好新征程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着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路探路的使命。”多年来,尹鸿经常深入深圳考察调研,或参加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博会等文化盛事,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他说,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新征程,期待深圳勇当新时代新文化先锋,在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传播等方面先行示范,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新的深圳样本和经验。
他表示,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希望深圳打造文化精品创作示范区,厚植文化沃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积极推动出精品、出大师,打造文化制高点,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同时,希望深圳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搭好“金鸡窝”,吸引更多大师、优秀企业扎根深圳,安心进行创作生产。此外,当前,人工智能、高清技术,沉浸技术等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深圳应打造好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区,以创新为引擎,为全国作示范。
“特别是,深圳应着力打造国际传播示范区。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更高水平的国际传播效能、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他说,深圳应立足“交汇、交融、交锋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好的通道和平台,积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先行示范区故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大家在这方面对深圳寄予厚望。”他认为,深圳文博会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成为推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核心阵地。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文博会双星并耀、双向赋能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也将汇聚进一步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广袤的世界舞台。
“让文化不止于文化,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增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是未来努力的目标。”尹鸿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深圳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期待透过深圳这个‘窗口’,世界能看到一个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文化中国。”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