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表示,4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张建平期望深圳牢记建设经济特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和责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特别是要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样板。
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45年来始终高擎改革开放大旗,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张建平说,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基地、作平台、作通道、作枢纽,始终走在开放最前沿,高水平对外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45年来,深圳抓住国家赋予的重大历史机遇和重大利好政策,充分用好特区立法权,不断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实现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蝶变,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他说,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不断以丰富的深圳实践,为我国沿海开放到全面对外开放提供了“深圳经验”“深圳样本”,甚至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特别是近年来,深圳全面纵深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始终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经贸合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作出示范。
“作为全国的开放大市、外贸强市,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迈上4万亿台阶,达4.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总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外贸出口连续实现‘32连冠’,是全国‘外贸第一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基因和完备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进出口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他举例指出,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从“三来一补”以加工贸易为主,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圳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了一大批有全球品牌美誉度、全球市场竞争力,并拥有很大全球市场份额的中国品牌龙头和全球知名企业,让“深圳智造”的国际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
“开放发展与创新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同。”他强调,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凡是把开放发展与创新发展能够紧密结合的国家或者地区,都成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模范生”。未来,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必须要走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相互协同的路径,这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全球市场“含深度”不断提升以外,张建平还点赞了深圳全力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的做法。“十四五”以来,深圳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累计3.3万家,约占全国14.6%,近3年增量均为全国第一。目前,已有超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落户扎根。此外,深圳还积极推动企业、资本、人才“走出去”,不断壮大全球“鹏友圈”,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国际友城总数达95个,友好港增至28个,覆盖五大洲59个国家等等。这些数据都是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他说,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深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走在全国前列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全球经贸规则的战略抉择,也是因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张建平说,深圳对外开放经历了从以要素流动型开放为主,到更加注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深化过程。深圳率先探索,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走在全国前列,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强化。
“深圳全面深化与香港、澳门更紧密务实合作,发挥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作用,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通行做法,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推动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张建平充分肯定了前海、河套等重大开放平台在深圳扩大制度型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张建平说,前海承担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重大使命。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前海合作区在扩大金融业、法律服务业开放,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800项,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张建平说,河套肩负着促进深港协同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重大任务。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两年来,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如深圳数据交易所开展全国首个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完成跨境数据交易金额逾3亿元;揭榜挂帅等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制度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参与,200余个高端项目落地河套等。
“深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设,2024年研制国际标准245项、累计3379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连续三年蝉联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河套成立国内首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等。”他说,深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开放新格局,不仅巩固了深圳作为外贸强市的地位,更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生动的深圳范例。
“深圳正加快建设先行示范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继续在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彰显更强担当,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张建平认为,深圳已经形成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政府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服务意识、开放探索精神等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突出的优势。同时,深圳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还集聚了全球的资本、人才等要素,为下一步更高水平开放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张建平说,这也对高质量发展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深圳要提供更强的内生动力,叠加国际化发展水平较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先进等优势,进一步先行先试,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纵深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为全国提供新经验新模式。
深圳要以更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
张建平表示,站在新起点新征程,深圳应赓续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努力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作出深圳最大贡献。
他指出,当前,我国推动制度型开放取得重大实践进展,但仍与国际经贸规则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深圳在开放发展进程中,有条件也有能力率先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不断加快先行先试的步伐,充分发挥前海等重大平台的作用,全面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释放新的开放红利,甚至在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要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在新起点上赋予深圳新使命。张建平说,意见明确要求深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深圳探索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深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能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张建平希望深圳加快推进重大战略平台落地落实,以更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示范样板。
“目前,深圳被称为亚洲的创新中心。我非常期待,未来通过持续的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协同发展,深圳加快打造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等。同时,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与其他中心城市一起引领大湾区城市,共同加快建设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面对未来,他对深圳满怀期待,张建平希望深圳能够对标全球一流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涌现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品牌和国际知名企业,继续为全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示范,通过持续努力,打造成绿色低碳、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