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深圳特区报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的关键篇章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张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张燕研究员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表示,4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始终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在探索中奋进,在创新中突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程的生动实践和精彩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的关键篇章,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与改革开放的卓越成效。

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不断开创经济特区建设新局面。

深圳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45年来,深圳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由弱变强,书写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张燕说。

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8.8%,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总量持续保持高位增长。”他说,深圳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产业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2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位居国内城市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为58.2%和68.2%。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6.5%。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发展潜力活力动力持续释放,成为拉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他说。

以先行探索开创发展新局

张燕指出,深圳始终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成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策源地。45年来,深圳在户籍制度、金融、土地、科技、外贸等多个关键领域先行先试,持续为全国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全面深化改革逐步进入系统集成阶段。”他说,2020年,党中央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

他说,深圳推出全国首个个人破产条例、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首个数据要素交易平台等一系列全国首创做法,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制定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从无到有、积厚成势,截至目前,深圳已有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分3批次向全国复制推广,改革示范带动效应不断释放增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5周年。”他认为,深圳不仅在早期探索中为全国开辟改革路径,更在新时代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任务,鲜明展现了改革永不停歇、开放不断进取的特区品格。

以自主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张燕表示,深圳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孕育出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5G通信、软件服务、新能源汽车、民用无人机等领域技术水平全球领先,逐步形成自主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从“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引领者”的跨越式发展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加快,创新实力不断跃升。”他说,深圳创新投入产出持续攀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全国第一,2024年申请量达1.63万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2家,创新密度居全国第一。比亚迪、华为等龙头企业通过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带动创新链产业链整体跃升。

他指出,深圳持续深化科技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出台科技创新“宽容失败”政策,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大关,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深圳正全力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他说。

与世界紧密联系合作共赢

在张燕看来,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始终以开放为鲜明底色,经过45年的快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逐渐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不断提升开放能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他说。

他列举说,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跃居全国城市首位,为全国贡献近1/3的进出口增量,出口实现内地城市“32连冠”。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720亿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深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已有超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投资布局。深圳积极服务企业国际化产业链布局,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截至2024年底,深圳企业累计对外投资设立企业及机构超1万家,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比亚迪、大疆等品牌走向全球。深圳依托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吸引跨境资本、技术、人才加速流动。深圳以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为窗口,持续拓展城市的全球影响力。

“深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与合作伙伴互利共赢。”他说。

在深圳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气象

张燕表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新征程上,深圳要厚植改革开放基因、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气象。

他提出,深圳要继续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敢于在关键领域“破冰探路”。全面深化落实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先行先试,继续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通行做法,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同时,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深圳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产业、市场、开放等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他建议深圳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广州、香港、澳门、珠海等城市的深度联动,为促进珠三角东西岸融合协同发展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全国看,要发挥头部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配置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的城市深度合作,深化促进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面向国际,要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升深圳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他提出,深圳要强化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突破和前沿应用转化,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形成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他认为,深圳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保、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他建议深圳,通过着力搭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进制度型开放,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努力成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城市名片。

“新征程上,深圳要坚定扛起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的使命任务,持续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张燕说。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