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成千上万头雌性藏羚羊结伴前往族群自古以来的产羔地,随后再带着刚出生的幼崽返回栖息地,场面蔚为壮观。
每年5月至8月,藏北高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雌性藏羚羊进入迁徙繁殖季。它们从平时散居的栖息地汇集一处,形成成千上万头的种群,遵循同样的时间和路线,向着族群自古以来的产羔地迁徙,这是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的藏羚羊迁徙。
我国的藏羚羊种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三大无人区,即青海的可可西里地区、新疆的阿尔金保护区和西藏的羌塘地区。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可可西里的西北边接着阿尔金无人区,西南边连着羌塘无人区。这三个地区,基本上是连成一片的,构成了全球藏羚羊最大的栖息地。
科学考察发现,三个地区的藏羚羊平时并不大走动,大致保持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到了夏天的产仔季节,三大无人区的许多雌性藏羚羊,就像接到“命令”一样,会不约而同地从所在地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来到可可西里的卓乃湖畔、太阳湖畔等“大产房”地区。
可可西里在青海省,卓乃湖在可可西里腹地。但到卓乃湖畔产仔的藏羚羊,却不只是来自青海,也不只是来自可可西里。
藏羚羊的迁徙之路,一路凶险艰难,如刀的乱石、狂风夹着暴雪、猛兽的袭击,但它们始终沿着同样的时间轴和路线图,年复一年,一往无前。
5月的可可西里,定期上演壮观迁徙。在青藏公路3001处,雌性藏羚羊成群结队跨越公路,向着卓乃湖产羔地进发。迁徙路上,它们要提防环伺周围的狼、棕熊等猛兽。无数同类倒下,但有更多藏羚羊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诞下新的希望。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在公路上组织临时交通管制,为“高原精灵”保驾护航。这是青藏高原最动人的季节景观——每年5至8月,数万只藏羚羊都要完成这场生命之旅。如今在产仔高峰期,有超过3万只藏羚羊聚集在卓乃湖产羔,见证着这片净土上动人的生命奇迹。
2024年6月5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境内藏羚羊数量增长到30多万只。目前,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突破20万只,野牦牛达1万头,藏野驴近9万只,雪豹、盘羊等种群稳步恢复。
高原故事
藏羚羊幼崽渡河记
森隆藏布河,地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深处。每年7月,在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都要跟随母羊迁徙至栖息地。每到这时,藏羚羊们会齐聚森隆藏布河西岸,陆续过河。
据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措罗木管理站站长阿旺洛卓介绍,近3年来,从此处过河迁徙的藏羚羊种群规模每年都超过15万头。森隆藏布河最窄处仅有一米宽,但水流湍急,刚出生不久的藏羚羊幼崽过河需母羊反复测试路线,引导幼崽在合适的位置跳跃或蹚水渡河。每年都有上千只幼崽跨不过激流,导致离群或溺死。措罗木管理站已连续多年组织人力在河流下游营救藏羚羊幼崽,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护站收养,直至其能自行吃草。“2024年我们收养了20多只幼崽,今年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养不下了,只好请其他站点的同事帮忙收养。”阿旺洛卓说。
科普知识
雌性不长角 雄性不迁徙
在卓乃湖畔,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藏羚羊都没有长角,和人们在电视、照片上经常看到的长着长长大角的威武的样子,有点对不上号。
原来,这些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卓乃湖畔的,都是雌性藏羚羊,圆圆的脑袋上根本不长角。
冬天是藏羚羊的“恋爱”季节。此时,雄性藏羚羊除了长长的大角之外,面孔和四肢前部会变得更黑,显得雄壮而“帅气”。
为了赢得雌性青睐,雄性藏羚羊之间会不断“约战”,展开激烈角斗。失利者另寻其他雌性群体,胜利者则会组成“一夫多妻”的“临时家庭”。它们在广袤的荒原上追逐嬉戏,完成交配,让这片荒寂的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浪漫……
短暂而浪漫的热恋过后,藏羚羊又开启“分居模式”,上年出生的雄性幼崽加入爸爸群,而妈妈带着雌性幼崽,和其他雌性藏羚羊一起,散入荒原深处的隐蔽角落,为将来的迁徙产仔做准备。(据新华社)
动物档案
藏羚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雄性有直而细长的角,长约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雌性略小。该物种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鼻腔二侧鼓胀,呈半球状。背毛厚密。上体淡棕褐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均白色。背毛色同体背,尾侧及尾尖白色,尾腹面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