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王之康
为推动大中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中学与大学的课堂边界,激发中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由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主办的“7天未来科学家启蒙计划——AI与合成生物学研学营”,近日在深圳理工主校区举办。来自深圳、佛山、香港等地的优秀初高中学生和生物竞赛获奖学子们,怀揣着对生命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好奇心,开启了一段为期7天的深度科研探索之旅,近距离感受AI与合成生物学的魅力。
大咖讲座:从“懵懂好奇”到“体系化认知”
为期7天的课程中,来自合成生物学院的近十位资深导师倾情授课,围绕合成生物学前沿交叉领域为学员们搭建知识框架。
首场讲座中,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合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鼓励同学们关注生命科学的前沿动态,投身到这片充满机遇的研究领域中。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胡强以生活中的动植物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感悟宏观与微观世界的视觉联系,引导同学们探索生物之美如何与艺术相结合,如何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生物之美、感悟生物之美。
助理教授段福宇讲解《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特任教授祁林林讲解《合成生物学助力未来农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易啸解读合成生物学基本原理,兰晶岗教授的《AI与合成生物学》、博士后刘睿良的《青蒿素在病原菌治疗中的应用》与《药物抑菌实验》讲座、硕士生高源的《大语言模型》与《自动化+合成生物学》等系列内容,为营员绘制 “科研地图”。复杂的干细胞修复机制、合成生物学赋能农业的逻辑,经导师们抽丝剥茧,转化为清晰的知识脉络。
从“懵懂好奇”到“体系化认知”,营员们快速搭建起AI与合成生物学的基础框架,知道“科研领域有什么”“前沿方向在哪里”,为后续探索锚定坐标。
实验探究:从“科学旁观”到“探索参与”
在实验探究环节,助理教授段福宇指导的“组织切片观察”实验,让营员亲眼看见细胞形态;了解合成生物学后,副教授马明洋的“浮萍、微藻观察”,把生态应用具象化。从“质粒构建PCR扩增”到“细菌转化热激法”,助理教授宫瑞设计的课程让同学们练习了操作移液枪、离心机等设备,学习了酶切连接、涂板培养等技术。
在“失败-重试-成功”的循环里,营员们学会了遵循实验规范、应对操作误差,掌握科研最基本的“动手逻辑”,完成从“科学旁观者”到“探索参与者”的蜕变。
现场观摩:从知识沉淀到团队协作
此次研学营还特别安排了营员现场观摩第四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并参与同期举办的多个主题论坛与交流活动。同时,也将研学营的每个夜晚,都打造成知识沉淀与青春释放的舞台,这些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同学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相识相知,收获了满满的回忆和深厚的友谊。
深圳实验学校的廖雅舞同学表示:“在与团队成员的协作中我不仅跟他们做了实验、制作PPT,还收获了团队协作能力,其次这次研学营让我深刻意识到AI与合成生物学这两门新学科将会成为未来重要力量。”
佛山市第三中学的余佳凝同学赞叹道:“这里的教授非常厉害,我们在实验室能接触到很多高精技术,目前我了解到的有质子刀还有一些PCR扩增和一些基因编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