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市太平镇,有一条叫庐山的古村。这里走出清代雷州首位进士洪泮洙,他集贤臣、学者、诗人于一身,以宽简之政泽被百姓,用笔墨丹青留存乡邦记忆,在雷州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正月,洪泮洙生于庐山村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洪化龙是郡庠生,性情温厚却对子弟课业督责甚严;母亲陈氏温柔贤淑、通情达理。洪泮洙自幼便与书卷为伴,“手不离册,口不停吟”,寒来暑往,从未懈怠。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32岁的洪泮洙以邑廪生身份赴乡试,一举夺得第八名举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年近半百的洪泮洙再度踏上考场,于戊戌科会试中位列第七十八名,殿试得三甲进士,授通政司观政。
康熙三年(1664年),54岁的洪泮洙出任安徽徽州府休宁县知县,这是他仕途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在任6年,他秉持“政尚宽简”的理念,却又在关乎风教的事务上坚守原则,刚柔并济。
彼时,休宁县有一豪奴告发主人,案情尚未审定,洪泮洙便断言此举“败常乱俗,不可长”。他依据“亲属相容隐”的律法,将告发者下狱治罪,以维护伦理纲常。他在任期间,休宁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雷州府志》中用“休人颂之”四字记之,便是对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最佳褒奖。
康熙八年(1669年),59岁的洪泮洙卸任归里,寓居雷州府城古楼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74岁高龄的洪泮洙目睹雷州东西洋万亩良田因海堤残破遭海水淹没,“田园颗粒无收,民众痛苦难堪”,心中焦急万分。于是,他联合学生陈瑸,召集乡中父老与沿海居民商议修堤,还撰写《堤岸序》力呼“朝野共济”。
修堤工程规模浩大,海康北岸长9754丈,南岸长8724丈,遂溪岸长4520丈,更设有涵闸99座,总长度达23867丈。年逾古稀的洪泮洙依然奔走于募捐筹资、组织民力的一线。终于,残破的海堤焕然一新,有效抵御了海水倒灌,护住了万亩良田。
在文化领域,洪泮洙同样成就斐然。他一生两次主持方志编纂,为雷州历史留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康熙十二年(1673年),63岁的他总纂《雷州府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75岁的他又总纂《遂溪县志》。两部方志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序文中他提出方志应“志其地、志其人、志其事”,需全面记录“山川形势、市墟里社、兵农财赋、礼乐政教”,且编纂要“无摭华而失实,无举一而废百”。这一务实全面的修志理念,为后世雷州方志编纂树立了典范。
诗文创作是洪泮洙情感与思想的寄托。他的散文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湖光岩山水记》中,他将湖光岩与王维所写的辋川、柳宗元所写的钴鉧潭相媲美,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山水的热爱;《游西湖记》里,“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谁似此亭荫而庥之?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当如是耶”的感叹,尽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对为官者的期许。
诗歌方面,他笔下的“雷州八景”“遂溪八景”,如《陆泉冰心》《百丈通津》《湖光镜月》等,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百丈通津》中“逢人多少农家子,牛背吹笙引凤凰”的诗句,更是将雷州农家的悠然生活描绘得生动鲜活。
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通俗易懂的雷歌,《告老还乡歌》中“告老御职回家乡,跟孙蹶跎巷过巷。书债未完交给子,酒无满瓶讲给婆”的句子,贴近生活,在民间广为传唱。
洪泮洙不仅自身才华横溢,更有慧眼识才、扶掖后进的胸襟。卸任归里后,他偶遇年仅18岁的陈瑸,见其朴实聪慧、学习刻苦,便收为弟子,悉心传授知识与科举经验。他曾赠诗陈瑸“岁序频催前辈老,江山留待少年雄”,满含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二月,洪泮洙走完了他94载的人生旅程。钦命广东提督陈肇昌为其题赠“清世人龙”的匾额,这四字也精准概括了他的品德、政绩与学识。
洪泮洙的一生,是对“勤学”“务实”“爱民”的生动诠释。他对知识的追求、对乡土的深情、对百姓的牵挂,跨越300余年,依旧激励着后人,成为雷州半岛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