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岁月深处的师生情

日期:10-05
字号:
版面:第3版:阅读+ 百花       上一篇    下一篇

  陈清娜老师只教我一个学期,却让我思念牵挂50载。

  1974年9月,初秋的校园,木棉花正悄然绽放,柔和的晨光掠过火焰般的花朵,漫进教室。高一入学第一天,同学们端坐在教室里,既期待又忐忑。大家偷偷打量着陌生的环境,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崭新的课本,眼中闪烁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与不安。

  这时,教室门外走廊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学校领导带着一位30多岁、美丽端庄的女老师款步而入。学校领导说,我们班是这一届新生中,唯一留在市区初中分校上课的高一班,学校特意挑选了优秀的清娜老师担任班主任,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纪律上,都给初中的同学树榜样,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清娜老师兼教语文,每次站在讲台上,她总是先用严厉的眼光扫一下课堂,看同学们都安静地坐好了,才开始上课。窗外的木棉花正红得刺眼,而她总是一身素净的衣裳,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方正的汉字,粉笔灰沾在她的袖口,她却浑然不觉。她讲课声音清脆悦耳,像是山间清泉叮咚作响,再晦涩的知识,从她口中娓娓道来,都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上,她总是带着盈盈笑意,目光扫过每一个同学,鼓励我们大胆发言和提问。课后,她会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哪怕是最细小的困惑,她也从不厌烦。

  在那个年代,学工学农的通知时常突如其来,同学们的心也随着外头的喇叭声飘远了,但老师没有放弃教书育人的责任,她常说:“知识总会有用的”。

  为活跃课堂气氛,一次课余时间,老师亲自挑选刚上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她先把词曲工整地抄在黑板上,然后把报纸刊登的扮演潘冬子的演员为演好角色拼命减肥的故事,念给大家听,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她才开始教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高亢悠扬的歌声飞出教室,飞过操场,校园的同学纷纷跑过来,有的趴在小窗台,有的踮着脚尖,倾听我们唱歌,那种情景,只有电影里的镜头可以看到。

  有一天学校停课,我陪老师去家访。一路上,两旁满眼的凤凰树,郁郁葱葱,凤凰花火红一片,与绿叶相映成趣。老师与我边走边聊,她穿着淡雅的灰色布衫,步子不紧不慢。“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老师忽然侧过头问我。风儿恰好掠过,几片花瓣旋转着落在她肩头。我支吾着说还没想好,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老师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开得如此浓烈和绚烂的凤凰花:“努力学习,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枚石子投入深潭,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

  在老师的引导下,高一时我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我把这个作为新起点,开始写日记,并交老师指导。老师在百忙中,常用工整的钢笔在页边写下评语:“坚持数年,必有收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那些字句如今想来实在平常,但在那个书本匮乏的年月,却成了我唯一的精神食粮。日积月累,我的日记本因此愈发厚实起来。

  然而,仅过一个学期,便传来老师不再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消息。原来老师5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武汉华中农学院工作,后随军来到港城任教,现要随转业的丈夫回潮州市高级中学任教。同学们依依不舍,纷纷跑到学校老师窄小的家里去告别,我要了老师一张清秀的照片珍藏。

  1975年5月,39岁的老师离开港城回潮州。之后,她用娟秀的字体,给班委小组写来一封信,大家互相传阅。老师叮嘱我们好好学习,追逐梦想。有了第一个学期清娜老师打下的基础,后任的两位年轻老师不负众望,班委小组以身作则,团结同学,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多次在学校文体活动比赛中获得冠军。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们班都是这一届中最优秀的班级之一。

  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艰苦劳作之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经过考试,在农场中学当了老师。当我站到讲台的那一刻,看着台下明亮的眼睛,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清娜老师。我任班主任时,不知不觉中借鉴融入了老师当年的工作方法,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清娜老师为榜样,在农场这片红土地上书写了自己的新篇章。

  回城工作后,经历了工作变动和生活忙碌,老师的影子渐渐淡忘了。直到2009年,我出差潮州,徜徉在潮州古城的青石板上,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清娜老师,就请潮州的同行代为打听,并留下了联系电话。

  大约过了两年,一个外地电话打来,是清娜老师的。那声音,还依稀是当年清亮亲切的声线,但老师想不起我这个普通的学生了。我转念一想,她教过的学生太多,岁月又久远,我们这些学生,终究在她的记忆里渐渐褪色了,但丝毫不影响她曾经给予我们的滋养与温暖。我与老师聊了大约半个小时,得知老师现居住在广州。

  我第一时间把老师拉进了班群。开始老师不怎么吱声,显得有点生疏。她私下微信我:我一直在看你们的群聊,了解你们更多的动态,深深被你们的情谊所感动。四十年过去了,你们还惦记着教过你们的班主任,哪怕只有一个学期。原谅我没能把你们记住。

  我下乡回城后,经常有农场学生在城里的街上叫我,很多时候,我也没能一下子想起他们的名字。自从当过老师,我才明白,老师一辈子默默奉献,却不可能一一记住学生。但能让学生一辈子记住的老师,这就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品格和魅力。这使我萌发了到广州探望老师的想法。

  2019年8月,我们10个同学代表全班,分别从湛江、香港、深圳三地前往广州探望老师。分别45年,当终于见到清娜老师时。80多岁高龄的老师已满头银发,但依然优雅贵气,还是我们熟悉的音容笑貌。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了皱纹,却不曾改变她眼中的温柔与慈爱。我们在省城陪伴了老师两天,大家一起谈青涩的岁月,谈师生的趣事,谈港城的今昔。

  这次探访后,老师在班群里竟活跃起来,她一改以往的拘束,每日都发来正能量的信息。清晨的一句问候,夜晚的一段励志话语,有时附上一张图片、一段视频,都饱含着她对我们的牵挂与期望,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求学时光。群里有同学争执,老师也焦急:“你是班长,要调解好。”字里行间还是当年那个班主任的语气。

  她从不提及自己数十年来在讲台上的耕耘,仿佛那些清晨的朗读声与深夜的灯影都理所当然。可作为潮州市教育战线的人大代表,她默默地在履行职责。原来,老师毕生的荣光,早已化作我们身上看不见的印记。所谓桃李满天下,不是勋章,而是她悄悄撒进每个学生生命里的种子。

  能邀请老师重回港城相聚,是同学们的心愿,但老师年近9旬,已不适宜远行。由此,我写下这段与老师绵延了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