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乃仲
凌晨,手机微信一声“叮咚”,来自儿子六年前幼儿园班群的信息,骤然点亮屏幕。点开,一张泛黄的班级集体照跃入眼帘。随后,是群主王老师的留言:“深夜打扰,实因想念孩子们。六年倏忽,想必都变了模样。假期若得闲,欢迎带孩子回母校看看。”
这个在微信深处“沉寂”六年的群,若非这张照片的唤醒,几乎已被遗忘。它的重现,瞬间将“儿子长大了”这个抽象概念,轰然具象在我面前——那个蹒跚幼童,已然少年。
群内顷刻沸腾。家长们被旧照点燃心绪,感怀如潮水般涌来:“感谢王老师”“满满的回忆”“时光飞逝”“照片太珍贵”……六年积攒的情感倾泻而出,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温情与幸福。我亦留言道:“照片里的小人儿,我竟差点寻不出了。”最终,王老师以一句深情的“时间真快,祝孩子们前途光明”作结。
凝视照片中稚嫩的脸庞,再回想眼前的少年,欣慰的笑容悄然爬上我的嘴角。倏忽间,我竟已做了十二年的父亲。儿子,是命运慷慨的馈赠,这份馈赠,不仅是他本身,更是一扇重新打量世界的窗,一个被赋予名字、被岁月渐渐拉长的生命……王菲那句“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的旋律,此刻不由自主地在心底回旋。
随之涌起的,是无数温暖的记忆碎片:六年风雨无阻的接送,日日夜夜的陪伴。其间有疾风骤雨时的狼狈,也有晴空万里下的欢笑;有束手无策的无奈,也有措手不及的忙乱;有琐事缠身的烦恼,更有无与伦比的幸福充盈心间。
王老师那句“祝孩子们前途光明”的祝福,看似寻常,却在我心中激起巨大涟漪。此刻,儿子正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小升初。一种前所未有的、为儿子“前途”而生的莫名焦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攫住了我。我是否认真思考过儿子的“前途”?电脑派位能否眷顾,让他进入那所谓的“名校”?如若不能,我能否坦然接受他进入一所普通初中?或者,咬牙承受高昂费用选择民办?即便负担得起,儿子内心又作何感想?无数问号与无形的压力如冰雹般砸落,令我一时眩晕。
不知不觉,夜已深沉。思绪迷蒙之际,苏轼的《洗儿诗》蓦然浮现脑海:“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此诗作于诗人贬谪黄州、历经“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苏轼内心深愿孩子仕途通达,此愿,字字皆是劫后余生者的肺腑之言。
作为父母,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是人之常情。我们常不自知地将自己未竟的期望、对阶层跃升的渴望,重重地压在下一代稚嫩的肩头。仿佛孩子的成功,便能弥补我们人生的缺憾,改写家族的命运轨迹。这心态,无形中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与盲目攀比,更催生了令人窒息的“内卷”。我们往往忽略了,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境遇与生命课题,也忽略家庭环境、社会资源等复杂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将改变命运的全部赌注押在孩子身上,而自身却疏于成长与突破,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悖论,亦是焦虑的根源。
与其深陷于对未知结果的焦虑旋涡,不如回归生命的本真,学会“顺其自然”。这“自然”,并非消极的放任,而是对生命成长内在节奏的敬畏与尊重。允许一棵小草安心做一棵小草,享受阳光雨露的滋养;也允许一棵大树自由伸展,拥抱广阔的天空。
为人父母者,最珍贵的修行莫过于:持守一颗平常心。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漫长岁月里,懂得调试自身心态,给予恰如其分的爱与引导——爱不匮乏,亦不过度;放手时不失关切,抓紧时不至窒息。永远铭记:我们对孩子的期许,绝不能超越他自身生命成长的速度。
前路固然漫漫,布满未知与挑战,却也蕴藏着无限可能与独特的光彩。与其忧惧于终点何在,不如相信:每个生命都自有其轨迹,只要根基扎实,方向不偏,终会抵达属于他自己的那片灿烂天地。这“灿烂”,未必是世俗定义中的巅峰荣耀,却一定是生命充分舒展、内在和谐丰盈所绽放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