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向海而兴向绿而行 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T03版:创新谋跨越 实干谱新篇       上一篇    下一篇

  湛江海湾大桥。 本报记者欧阳泽 摄

  蓝天白云下的湛江湾实验室。 本报记者李忠 摄

  湛江军博园“灯塔”游客服务中心矗立在湛江湾畔。本报记者张锋锋 摄

  日前,市民游客在坡头镇乾塘莲藕现代农业园游览荷塘美景。本报记者刘冀城 摄

  本报记者范子华

  潮涌南海,战鼓催征。当前,湛江正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四个抓”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六个湛江”。坡头区勇立改革潮头、敢闯发展前沿,以“排头兵”的昂扬姿态、“先行者”的奋进气魄,奋力书写“四个抓”的精彩答卷——

  抓经济,向海图强筑就产业高地。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湛江湾1号”“恒燚1号”劈波斩浪,“蓝色粮仓”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生蚝小镇、万亩藕田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抓民生,用心用情打造幸福之城。湛江海湾大桥免费通车,“半小时都市圈”激荡发展春潮,“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织就民生温暖经纬。

  抓环境,久久为功绘就生态样板。七十四个村庄披绿挂彩,湛江湾东岸绽放鲜美华彩,“绿富结合”让“好风景”变为“好钱景”。

  抓作风,强基固本筑牢红色阵地。各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平安夜访”架起党群连心桥,“红色物业”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

  坡头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既扛起国家级高新区“走在前、作示范”的雄心抱负,更践行改革创新先行区“敢突破、善攻坚”的责任担当。

  向海图强

  挺起产业发展“硬脊梁”

  海洋是坡头最大的发展优势。坡头区紧紧抓住海洋经济这一“蓝色动能”,聚焦海工装备制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等战略性产业,推动经济实力持续跃升。

  湛江(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的建设是坡头向深海进军的关键落子。园区规划包含婆港岭片区、南油片区、南三蓝田作业区三个片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深海牧场装备、海洋新材料、船舶修造等产业。园区招商成果显著,已成功引进广东蓝水海洋工程制造项目、湛江区域数智化仓储中心及油田泥浆中心等项目,入园签约项目投资额超过100亿元。2024年,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正式启动,广东蓝水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破土动工,首批5个海洋装备制造、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进驻,为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再添强劲动能。

  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必须过硬。湛江湾实验室作为海洋科技研发的“领军者”,其成果正是坡头海洋科技实力的体现。实验室打造的“恒燚1号”顺利经过超强台风“摩羯”“桦加沙”的考验。这个重量高达2000吨的“大块头”展现了良好的抗风浪能力,已在数场台风侵袭中保障了养殖鱼类零损失。

  今年3月,由湛江湾实验室研发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工船“湛江湾1号”成功下水。它既能在全海域游弋进行漂浮养殖,又能在适宜水深长期系泊养殖,实现了海洋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从重力式网箱到桁架式养殖平台,一批各具特点的大型养殖装备在湛江沿海涌现,为打造“蓝色粮仓”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深耕蓝海的同时,坡头的广袤乡村也焕发着生机。官渡镇的“生蚝小镇”建设正如火如荼。从空中俯瞰,密密麻麻的蚝排和蚝桩铺展,蔚为壮观。官渡生蚝借助此前中央电视台、香港无线广播电视台的报道,已在大湾区乃至全国打响了名号。坡头区政府顺势而为实施“官渡生蚝”品牌计划,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蚝情满怀一条街”的升级改造和“官渡生蚝小镇”的建设正持续推进,官渡三角市场作为湛江市最大的生蚝交易市场,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此外,坡头莲藕产业已形成集种苗繁育、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全区莲藕种植面积达1.3万亩,2024年总产值超10亿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南三青蟹更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农产品。在新经济形态方面,龙头镇美丽圩镇客厅项目配建了占地约700平方米的新型“AI矩阵”电商直播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三农”产品展厅、AI主播间与培训中心联动,实践“一个主播引领千百农户”模式,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活力。

  桥通民心

  民生福祉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7月1日,湛江海湾大桥免费通行政策正式实施,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区域发展的民生与经济“双通道”,让坡头34万常住人口真正融入“半小时都市圈”,共享发展红利。

  政策落地,激活“流量”变“留量”。大桥免费直接降低居民与企业跨区交通成本,惠及日均3万至4万辆通行车辆。政策实施首日,大桥车流量突破6万辆,环比增长22%;7月1日至6日,“畅行湛江湾我要去坡头”系列文旅活动火热开展,桥头沙滩音乐会上千人合唱,桥头美食荟人气爆棚,奥体片区累计人流量超10万人次;同期举办的购房展销推介会成效显著,3天内8家参展楼盘接待看房客户300余组,达成购房意向28套、认购13套。“我要去坡头”正切实转变为“我要住坡头”。

  海湾大桥免费通行释放的“乘数效应”持续放大。10月1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门诊正式投入使用,湛江军博园海上装备区推出摩托艇、水上飞人、水上沙发、桨板等系列水上项目,中信海直与万达国旅联合运营的直升机观光项目同步落地,坡头区医疗与文旅体验实现“双升级”。

  大桥免费通行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热度,更是长远的战略优势。坡头区凭借相对较低的地价和人力成本,叠加交通便利性,正成为企业布局临港经济和海洋产业的首选地。湛江海湾大桥实施免费通行后,坡头区新引进低空智造产业园项目,紧抓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着力打造集研发、制造、测试、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湛江市通用技术职业学校、湛江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相继落户,湛江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搬迁改扩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未来,随着南三岛至东海岛跨海通道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近期规划,两地通勤时间预计将缩短约40分钟,串联东海岛钢铁石化基地与海东创新产业带,进一步满足官渡工业园、龙头工业园等近百家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人才加速向海东区域流动,坡头在湛江临港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将持续提升。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坡头区举办“百万英才汇南粤”“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搭建企业与求职者高效对接平台;创新开展“百千万工程”暨“人才说”微课堂,为各行业人才提供技能提升服务。同时,面向特殊群体开展“扶残助成长”面点制作技能培训和“一村一巾帼”家政创业就业培训,助力特殊群体就业创业。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迁址后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打造湛江市首个“新时代好人馆”,2025年以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一老一小”服务更有温度,建成全区首个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实现三级养老站点与“15分钟助餐圈”全域覆盖,完成800户适老化改造;每千人口托位数达6.7个,托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绿美赋能

  城乡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坡头区深入贯彻省委乡村绿化三年行动计划,以“党群同行共筑千村绿”行动为抓手,推动绿美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全区共新栽苗木14.50余万棵,超额完成植树计划,全区7个镇(街)、74个村(社区)、731个自然村绿化成网、成片、成景。

  坡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坡头区领导干部包抓乡村绿化工作方案》等文件,安排31名区领导联镇包村,每个村(社区)安排1-2个部门挂点,常态化下村入户,协调解决乡村绿化问题79个;推动223名副科级以上“百千万工程”指导员下沉一线。专业技术小组下沉指导达1567人次,为乡村绿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合“百千万工程”风貌管控提升示范带建设,坡头区沿线绿化补种近7000棵苗木,推动19条示范带环境品质提升。着力打造麻坡路标杆,沿线种植火山榕、三角梅5000多棵,喷刷树木防虫石灰水6000多棵,打造“四小园”37处,建设生态停车场4个。投入700多万发展山车村乡镇休闲旅游和夜市经济,以水清、岸绿、景美、路畅的乡村新貌吸引游客。

  在推动“绿富结合”实践中,坡头区不断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有效机制,让生态“颜值”变“产值”。坡头镇前进村借助乡村绿化契机,扩大花卉种植规模,成功培育4家花卉苗木公司,并争取8万元资金新建前进花卉基地电商直播间;该村探索“土地+资金”合作新模式,将98亩土地资源入股花卉公司,并以村办企业为主体拟筹资81万元入股,实现村集体稳定收益与持续壮大。南三镇探索构建“红树林种植+蟹贝生态养殖”耦合共生模式,提升南三青蟹品质,该青蟹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生态养殖基地被评为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乾塘镇以“村企合作”模式规模化种植桑葚等树种1000多株,打造鲜果采摘园,进行深加工。这些生动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坡头的真实写照,也为坡头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湛江湾东海岸景观资源日益凸显,可与西海岸相媲美。坡头军博园与赤坎老街共同入选广东省“跟着影视去旅行”推荐路线,区域文旅吸引力不断提升。在奥体中心沙滩,落日与晚霞交织成浪漫的海岸画卷,首部中国军舰海上实景演艺《军港之夜》以夜色为背景、大海为舞台,展现军港文化魅力。

  南三岛风光秀美,作为湛江八景之一“南三听涛”久负盛名,晨曦观海上日出,傍晚看渔民拉网,在海天一色中,听涛声阵阵。当前,南三岛正积极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建设酒店、水上乐园、年例文化美食城等项目,提升“看海、亲海、乐海”体验品质,闲置的伊甸园度假村也将改造为集休闲度假、沙滩娱乐于一体的滨海综合体,持续释放文旅发展新活力。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筑牢和谐根基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保障。坡头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抓作风、促治理的“主引擎”,为区域发展筑牢和谐稳定根基。

  “平安夜访”解民忧,架起党群“连心桥”。坡头区委将“平安夜访”作为听民声、解民忧的重要载体,组织党员干部晚间“错时”下沉村(社区),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区公安局联动区委政法委、妇联“邻家妈妈”、民政“双百社工”等力量,重点关爱留守女童,加强校园走访,有效提升校园安全系数,为孩子们撑起“平安伞”。

  基层治理既要“一张网”统筹,更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坡头区紧扣居民小区这一治理“最小单元”,根据新商住小区、老旧小区、开放式小区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治理策略,推动治理资源精准投放。

  新商住小区以“红色物业”引领服务升级。聚焦新建小区物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建立“社区党组织+红色物业”协同机制,由区住建部门牵头,联合街道、社区摸排辖区30余个住宅小区,动态掌握25家物业企业底数及30名党员职工动向,推动湛江恒大绿洲物业服务中心率先成立党支部,打造“红色阵地”。同时,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推行“物社联动”,引导物业企业参与党建联建,鼓励党员主动认领“便民服务岗”,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4000余人次。此外,挖掘社区“能人巧匠”33名,组建“邻里帮帮团”,通过“邻里互助”激发群众自治活力,让“陌邻”变“睦邻”。

  老旧小区以“居民自治”破解管理难题。针对中海油南油职工生活小区等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多方联动,成功推选出39名居民小组长,制定系列居民自治章程,9个小区引进碧桂园物业公司,4个小区持续探索居民自治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中海油南油职工生活小区卫生难题,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开放式小区以“网格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在城郊社区、村改社区等以独栋自建房为主的区域,实行楼长制、居民自治与完善网格划分“多线并行”。全区13个社区共划分91个网格,统筹300多名“三官一律”等条线网格员、1000多名“双报到”党员和楼栋长等多方力量入网入格,将服务与治理的“触角”深入到每个小区、每栋楼房、每户居民,推动小区从无人管向楼长自管、居民共治转变。

  思想铸魂强引领,凝聚发展“正能量”。——坡头区坚持理论武装“根”与“魂”,依托“学习强国”“坡头大讲堂”等平台,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强国”坡头融媒号上线以来,聚焦“聚焦坡头”“活力坡头”“乡村振兴”“坡头记忆”四大栏目,既讲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又传播坡头发展的奋进故事,成为展示区域形象、凝聚民心民智的重要窗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