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关键小事”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日期:09-30
本报讯(记者杨雅丽通讯员谢佩仪)“小区缺路灯,晚上出门总担心摔跤”“老人腿脚不便,理发要跑老远”……面对居民的这些“急难愁盼”,近年来,赤坎区人大沙湾街道工委聚焦生活品质提升的薄弱环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便民服务进小区”工作中全程发力,通过发挥监督、协商、参与职能,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辖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
为让便民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人大沙湾街道工委亮出“人大代表+”工作模式。代表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调研,摸清居民真实诉求,再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推进工作。今年5月,街道工委启动“人大代表+民主议事”新模式,组织驻站代表召开现场交流会,让居民围坐一起议小区事、提意见。区人大代表卢波据此领衔提出《关于加快推进便民服务进小区的建议》,经区政府重视、区人大督办,街道工委还选取4个基础好的小区作为示范点,为全面推广攒经验、树样板。
听民意更要解民忧。人大代表依托“代表接待日”“平安夜访”等渠道,还选配“民情联络员”延伸服务触角,把居民诉求一一记下、件件落实。针对老人理发难,组织义剪进小区;针对老旧小区缺路灯,推动增设照明设施;针对路口安全隐患,协调加装警示牌与减速带。同时,整合资源常态化开展义诊、普法等“微服务”,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书画、科普“微课堂”,打造“家门口的学校”。
“这些都是‘关键小事’,却连着群众的心。”区人大代表、滨海社区书记黄秀美说,把小事办实,才能调动居民参与小区事务的积极性。如今,在赤坎区人大沙湾街道工委的推动下,“便民服务进小区”已成常态,亮起来的路灯、暖人心的“微服务”,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