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攒足后劲 激活动能 推动湛江规上工业企业跃升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5版:阅读+ 笔谈       上一篇    下一篇

  蔡延鹏

  工业是支撑发展的“硬脊梁”,而规上工业企业更是其中的“主力军”。2025年1—8月,湛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位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湛江工业发展潜力与活力的有力彰显。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湛江要乘势而上,实现工业领域的更大跨越,就必须精准施策,从多个维度激发规上工业企业的全新活力。

  聚力扩大增量,壮实工业体量

  做大工业增量是提升工业实力的核心任务。在推动主导产业“链”式发展方面,领导干部应发挥带头作用,将招商引资视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管行业要管招商、管资源要保障招商落地、管审批要服务招商见效”的大招商格局。创新招商方式,围绕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链,运用“以投促引”、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等手段,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比如,推动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链主”企业与本地中小微企业紧密合作,提高钢铁、石化产业等重点行业本地化配套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强化项目“招、落、建、投”闭环管理机制,将落地建设项目列为“升规”重点培育对象,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升规入统,为工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湛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也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应依托核电风电、海洋经济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氢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产业,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拓展特色低空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为工业发展开辟新的赛道,增添全新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能级

  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推陈出新,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全力打造本土优势知名品牌。比如,引导羽绒产业从原材料加工向中高端羽绒服转变,推动水产产业朝着预制菜和生物医药方向发展,促使小家电产业向养生等个性产品转型。同时,建立健全“湛品”培育扶持和促进机制,推动菠萝、番薯等优势特色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奖励政策和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政策,加大政策宣贯力度,推荐更多项目申报省级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数字赋能、管理创新,以工业设备更新为重要抓手,推动生产效率与绿色转型双向提升,进一步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充分发挥驻湛高校的科研力量,整合用好湛江湾实验室以及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加快高校等科研机构专利技术就地转移转化。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此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着力优化服务,厚植发展沃土

  优质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后盾。建立健全企业“直通车”制度,推动市领导挂点纳税前百强企业,工信部门领导遍访服务规上工业企业,县(市、区)四套班子全覆盖挂点服务辖区规上和规下重点工业企业。探索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做到有事快办。推动各县(市、区)打造一站集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专区),实现企业需求“一个口子”受理,构建诉求“收集—反馈—解决”闭环管理通道,让企业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优化企业服务事项,实施“一次承诺、一次审批”,推行“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探索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门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智能审批和申报服务,实现高频事项“线上专业人工帮办”全覆盖,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拓展“综合查一次”检查事项和企业清单,探索推行跨部门综合监管、涉企行政“检查码”、非现场检查手段等,做到减量提质不扰企,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整合各部门各系统报表,推行企业“一套表”、部门分解报,着力解决企业上规后重复填报资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企业扶持和巩固力度,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扩大覆盖面,争取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规上企业无缝续贷、无还本续贷,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项目审批、环评、用能、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规上企业优先支持,探索建立规上企业用地指标预储备库,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做强做大。强化规上工业企业动态管理,在企业完成入库申报后,及时建立动态检测台账,对存在“下规”风险企业,加强服务管理,防止企业下规退库,稳定规上工业企业队伍。

  精育市场主体,夯实发展根基

  推动规下企业上规入统是壮大工业企业队伍、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企业培育库发展管理机制,工信、统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年度开票金额有望达到一定规模的规下工业企业、计划年内投产项目的动态监测,共享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及时调整培育库企业名单,确保培育库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分批次向各县(市、区)下达“小升规”培育库目标企业名单,加强跟踪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定期对县(市、区)及园区入统企业数量、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通报,增强县(市、区)、园区工作紧迫感,推动工作落实。

  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贯,加强政策解读,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熟悉度,让企业充分了解“小升规”的好处和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升规入库。督促指导县(市、区)组织工业、税务、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聚焦纳入重点企业培育库的企业一一上门服务,面对面交流,消除企业入库的顾虑,提高企业“小升规”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有效奖励,工信、财政等部门定期梳理推送惠企政策兑现清单,倒逼“小升规”和增长奖励政策应兑尽兑,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结合财力研究设立增量奖补等专项扶持,对次年实现产值(营业收入)正增长的企业给予奖励,激发企业的发展动力。各县(市、区)及时足额拨付省、市奖励资金,组合运用给予企业家荣誉、税收合理减免、金融机构优先支持等多种激励措施,有效提升企业升规意愿,不断扩充规上工业企业规模。

  (作者为市直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