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彦通讯员李景媛林豪
9月26日,台风过后的湛江港宝满集装箱码头一片复工复产的繁忙景象。在“并行港”物流模式运行一周年之际,从重庆重要物流枢纽鱼嘴站发出的一批货物,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联运班列,“一箱到底”抵达湛江港,即将驶往海南自贸港洋浦港最终运输到越南。
一年前的今天,同样是在湛江港,“并行港”物流模式的全国首航从这里启程;一年后,该模式已肩负起上百次航运使命,累计承运货物76.61万吨、3.7万标箱,一种更加高效畅通的国际物流新模式正变得越发清晰。
“并行港”物流模式是由湛江海关会同深圳海关、海口海关,联动三地港口,在海关总署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发挥湛江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区位优势,打造的海上“环线班轮”集成创新改革,也是推动“与海南相向而行”的生动实践。
短短一年间,“并行港”物流模式已实现从“试点探索”到“百家争先”的跨越:参与企业从最初个别试点迅速扩展至超百家企业;货物品类从单一走向多样化,覆盖粤西乃至西南地区主要特色商品;出口目的地也从最初的东南亚个别港口,快速拓展至全球50余个重要港口,跨境物流网络不断加密。更令人瞩目的是,相关航线的船舶装载率从30%大幅提升至约80%,物流效率显著提高。
华南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经理赵磊表示,在“并行港”物流模式下,货物从湛江至东南亚的运输时间比经香港中转节省2—10天,每个40尺集装箱的物流成本下降80—180美元,真正实现了“提速又降费”。
据了解,“并行港”物流模式最突出的创新在于打破了传统港口的边界限制,将蛇口、湛江、洋浦、南沙等多港融为一体,构建“湛江—洋浦/蛇口/南沙—全球”高效物流路径,形成了类似“公交环线”的海上运输网络。在这个创新体系下,企业可以在同一班轮上自由混装内贸与外贸、重箱与空箱、进口与出口等六类货物,真正实现了“随到随装、随需随卸”。
“‘并行港’物流模式不仅是地理和物流上的联通,更是制度上横向+纵向的集成创新突破,多地海关协同、多港资源共享、多项政策叠加的结果是航线网络和外贸资源实现了结构性的丰富拓展,通关更便利、出海效率更高、耗费成本更低,区域整体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湛江海关综合处副处长孙梅强说。
一年来,“并行港”物流模式还创新推出两项政策叠加——“并行港+启运港退税”和“并行港+西部陆海新通道”业务。前者的全链条贯通,创造了退税到账的“湛江速度”,从原来的20天以上压缩到仅需3天,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大幅提升。后者的成功落地,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25%,为西部地区开辟了经海南自贸港出海的新通道,推动原有的湛江—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o”字形海上环线班轮通道向内陆西南地区延伸拓展,升级成为辐射西部广阔腹地的“6”字形新格局,有效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全球市场,以湛江“连接枢纽”区位助力三大国家战略融合发展。